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可实施性评价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可实施性评价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是指导医生进行临床决策的重要工具,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医疗保健结果。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快速发展,相关指南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其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系统评价我国公开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指南,对其可实施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提高指南的实施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团队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以及中华医学会、中医药管理局等官方网站,对2022年12月31日前发表的中西医结合指南进行了全面检索。采用指南可实施性评价工具,从可及性、沟通性、可执行性、易识别性和应用性等5个维度对指南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
经过筛选,最终纳入61部中西医结合指南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从整体质量来看,9部(14.75%)指南被评为高质量,40部(65.57%)为中等质量,12部(19.67%)为低质量,无极低质量指南。
在5个评价领域中,“可及性”和“可执行性”领域质量较高,“沟通性”“易识别性”和“应用性”领域质量相对较低。
2016年之后发布的指南在易识别性和应用性领域有所提高,表明近年来国内中西医结合指南更加关注推荐意见的呈现形式和实施过程的促进及障碍因素。
存在的主要问题
沟通性不足:50%的指南未提供反馈方式,缺乏与使用者的有效互动。
易识别性不够:仅11部指南的推荐意见清晰且易辨识,多数指南在推荐意见的呈现方式上还有待改进。
应用性不强:超过50%的指南未提及执行过程的影响因素,未充分考虑患者偏好和医保政策等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改进建议
注重医教研一体化:三级医院可作为试点单位,率先在临床应用高质量的指南。
加大媒体宣传:指南制订团队和利益相关者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宣传指南。
建立跨学科专家团队:实现信息可视化,如将推荐意见嵌入患者的电子病历系统。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指南依从性。
提高指南易用性:减少医生的认知负荷,如提供推荐意见总结、按照证据质量优先排序等。
结语
我国中西医结合指南的可实施性整体质量一般,仍需进一步提升。未来可根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特点,探索研发针对中西医结合指南的可实施性评价工具,不断提升我国中西医结合指南的可实施性。
图2 文献筛选流程图
图3 2006—2016年与2017—2022年发布的中西医结合指南可实施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