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江早酒 “烫”出生活新滋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江早酒 “烫”出生活新滋味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67748

三江早酒,这一源自清朝乾隆年间的码头文化,近年来在南昌县三江镇焕发出新的活力。从传统的本地习俗到吸引四方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三江早酒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


三江的早酒从一声声干杯中开启。十里八乡的人们,来到这里,买上一两斤新鲜的牛肉和蔬菜,拿到早酒摊加工,再点上一壶米酒,对座而饮,升腾着平凡日子的喜悦与烟火气。


王勤和经营早酒摊子已经有20多年,每天他都在这里忙着迎接四面八方的食客。


南昌县三江镇早酒市集经营户王勤和:“每天三点半起来,起来就要做瓦罐汤、烧牛杂,做心肺汤、烧米粉,忙到大概五点半,最多六点就有人来吃,中午要忙到两点。以前吃早酒都是本地人来吃,现在吃早酒,莲塘的、南昌的,还有外地的都来了,最远的是赣州的,就是到这里打卡。”


三江镇地处赣抚平原,箭江、隐溪、澎湾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古称三江口,是一座因水运而兴的千年古镇。旧时,码头上日夜劳作的工人,成为早酒摊的常客。20世纪80年代,当地民众多种植蔬菜,需要凌晨下地采摘蔬菜、清晨赶集卖菜,这种昼伏夜出的劳作习惯,让“喝早酒”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

南昌县三江镇党委书记刘佩:“这个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的码头文化,一直以来都有,但是一直以来都是不温不火。近几年,特别是随着南昌市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网红经济,我们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筹集资金对原有的集贸市场进行改造。”

2024年,当地政府筹资1500多万,对集贸市场进行全新改造升级,划行归市,增设室内摊位,整治环境,完善排污系统。以此为依托,新建设突出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的早酒文化一条街。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南昌有菜市集”投入300万元打造三江早酒夜市特色街区,并引导当地强村公司与之合作经营推广三江腌菜、荷叶蒂饼等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吃喝游购业态。

南昌挹秀三江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和:“牛杂汤是我们三江的特产,这个也是我们特产,叫酒糟米团子、荞叶团子,很多都是慕名而来,吃了以后就说这就跟人家不一样,吃完了以后还可以逛我们古村。”

在提升早酒市场“硬条件”的同时,三江镇也同步提升宣传“软实力”。随着一批网络名人带来流量,线上线下集中推介,三江早酒渐渐“出圈”走红。据不完全统计,碰到赶集、节假日,早酒集市人流量可达2万人次。

游客涂少荣:“我们在各大报纸、网上,还有刷抖音的时候,看到好热闹的感觉,心里有一个想法,就要跟我们朋友一起来,到这里体验一下,在这里要吃三件套,一个是米酒、炒粉,还有牛杂。很香、很甜,牛杂很够味。”

南昌县三江镇居民徐东东:“最大的变化就是年轻人过来喝早酒的越来越多了,之前跟着父辈过来,都是老年人,中年人比较多,过年我又带着家人过来吃,排队排了将近一个多小时。”

南昌县三江镇早酒市集经营户王勤和:“以前(每天)卖个一千、两千块钱,现在一般最少三四千块钱,最多七八千块钱,累也开心。”

三江早酒市场的“出圈”,也带动了整个集贸市场的繁荣。据了解,三江农贸市场2024年新增150户商户,早酒经营户新增25家,带动320多名青年人回乡创业,解决1000多人就业。

年轻人回乡,带动早酒文化更加年轻态。为此,南昌县三江镇全面盘活后万古村等旅游资源,建成三江艺术馆,吸引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作为“星村民”入驻,并开设6个艺术工作室。通过文化名人的挖掘和文化活动来赋能早酒文化,适应当前消费需求。

游客闵绮:“这边自古以来就有喝早酒的饮食习惯,一直还保留到现在其实是很难得的,让不知道这个文化的人,提供了一个窗口去了解自己所在省份,或者城市过去的历史,其实对于保留和传承这些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南昌县三江镇党委书记刘佩:“下一步,按照我们的思路就是,留住本地人,吸引外来人,争取年轻人,围绕三江吃早酒、赶大集、逛古村的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我们早酒怎么吃,集市怎么逛,古村怎么游的内涵和外延,推动三江早酒由‘网红’变‘长红’。”

本文原文来自南昌广播电视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