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哆啦A梦》:为什么80年代的“机器猫”改叫“哆啦A梦”?
漫画《哆啦A梦》:为什么80年代的“机器猫”改叫“哆啦A梦”?
80年代的小伙伴们,对《哆啦A梦》这部漫画的名字其实非常不感冒,因为当时它有过很多中文译名,比如小叮当、叮当、超能猫、机器猫等等,当时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机器猫这个名字,但是后来为什么逐渐变成叫"哆啦A梦"了呢?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1996年作者去世前,希望世界上的哆啦A梦都拥有同一个叫法和名字,提起这个名字,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所以被统一成"哆啦A梦",中文地区的名字也得到统一。
从读者角度来讲,既然已经有了一个大众化的统一译名,再次改名确实有一些风险,比如改名引起的混乱和读者的不满情绪等,相对会产生负面效果,机器猫这个名字比哆啦A梦确实更容易理解,而且忽然间人物名字也变了,让一直叫惯了的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很不适应。大雄、胖虎、静香,到底哪个才是官方译名,一时间风声鹤唳。
首先,我们看这个传言是作者希望统一译名的说法,其实不太可能,因为《哆啦A梦》创作于1969年,很长一段时间,在漫画单行本上标注的都只有藤子不二雄这个组合的名字,但作者其实只有藤本弘一个人,安孙子素雄实际上没有参与创作,虽然如此,漫画始终使用组合的名字。
直到80年代末,藤子不二雄组合宣布解散,二人相继单飞之后,漫画单行本上的署名才变更。因此从藤本弘的性格上来看,他本人更关心的是作品内容的创作,连作者那一栏写的是谁,他都不介意,所以怎么会介意作品译名的统一性这件事呢?
但是,作者的作品被侵犯的例子也越来越多,因为进入8/90年代之后,除了盗版猖獗,某些地区甚至开始制作仿制版,就是召集画师,创作故事,制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的《哆啦A梦》漫画,为了杜绝这些事情的发生,版权方开始在90年代中期,进行集中管理,也就是强化版权方的监修。
至于拿到正版代理的公司或者出版社,细小到作品名字、人物名字,都要争取版权方的意见,所以,这才有了《哆啦A梦》译名统一的现象。
版权统一当然有利于对作品的管理,因为在90年代末互联网逐渐普及之后,甚至流传着一个《哆啦A梦》的隐藏结局。
据说,这个结局来源于作者去世后整理的稿件,发现其中一篇稿件正是漫画故事的大结局。某天野比醒来,忽然觉得瘫软无力,哆啦A梦给他解释原因,原来在科技发达的未来世界,能源依旧紧张,因此颁布了一条法律,成年之前的孩子都需要接受测验,没通过测验的孩子则被带上生命维持装置,直到成年时,被执行"再见"政策。
很不幸,野比就是那个没通过测试的少年,但是戴上维持装置后,会进入虚拟世界,陷入拥有各种道具和欢乐的童年幻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野比醒来,知道真相的这天,也是被执行"再见"的时候,而执行者正是哆啦A梦,蓝胖子对大雄的最后一句话,是羡慕他可以在无忧无虑中离开,不用陷入无休止的内卷,继续活着,接受现实才是痛苦的开始。
由于版权的规范化,这种类似的黑化故事也越来越少,不管怎样,这些都与作者的创作理念相违背,统一译名《哆啦A梦》,进行规范化管理,不要出现毁童年的仿制品,确实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