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是游戏,也不是游戏
《黑神话:悟空》:是游戏,也不是游戏
黄卓 绘
近日,一款国产"3A大作"《黑神话:悟空》在全球游戏界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泰国电玩展上,《黑神话:悟空》一举斩获年度最佳游戏奖项,同时获得最佳PC/主机游戏、最佳动作游戏等荣誉。此外,该游戏在Steam平台上的销量已突破2200万套,总收入超过10亿美元,实现了国产游戏在国际市场上的重大突破。《黑神话:悟空》不仅深受玩家喜爱,也让许多原本不关注游戏的人产生了浓厚兴趣。如今,《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与火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背后的意义与启示值得深入探讨。
这款取材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游戏风靡全球,再次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创造力、吸引力和生命力。从杨洁执导的电视剧《西游记》、周星驰主演的一系列《西游记》题材电影,到活跃于舞台之上的各剧种、各流派的猴戏,《西游记》的舞台化、影视化改编孕育了众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黑神话:悟空》从小说《西游记》中汲取灵感,构建了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物谱系,运用全新的科技手段、媒介形态和呈现方式对古典名著进行了当代诠释。除了从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游戏还通过运用杨洁版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音乐《云宫迅音》,引发了一波"回忆杀"。这种致敬不仅完成了对这部陪伴几代人度过近三十载时光的"神剧"的经典化,也让其成为某种年轻的传统。《西游记》题材的一系列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相互呼应,不断挖掘传统IP的新面貌和新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与观众在面对影视、舞台艺术时的被动接受不同,游戏这一载体能够充分调动用户的主动性,激发其探索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事实证明,独特的东方美学、奇幻的神话故事、鲜明的中国风格使得《黑神话:悟空》的积极影响延伸至海外。据报道,游戏中获得物品时的京剧锣鼓音效给外国玩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陕北说书也被外国网友视为"中国摇滚"。许多外国用户为了深入了解游戏的思想内容,开始阅读小说《西游记》,有的甚至通过《西游记》动画片、连环画来快速入门。《黑神话:悟空》吸引了全球玩家自发了解和探索中国文化,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这款游戏开辟了中国文化"出海"的新路径。
《黑神话:悟空》之所以受到全球游戏用户的青睐,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保障,过硬的质量是前提。《黑神话:悟空》研发团队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品质、技术和图像标准上,团队始终坚持用世界级水准讲述中国故事。如果仅仅打着"国风牌"却在技术标准上敷衍了事,那将是对中国故事的不尊重。不少论者指出,《黑神话:悟空》研发团队成功地将"产品"打造成了"作品",这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实力。这种实力既体现在一个游戏研发团队的审美眼光和业务素质上,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视听及游戏产业的整体水平。显然,《黑神话:悟空》背后的团队既勇敢又努力,同时也赶上了时代的红利。正如学者刘梦霏所言,《黑神话:悟空》的成功,是中国游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实力的展示。
对于一款优秀的产品或一部优秀的作品而言,工业是"术",创意是"道"。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来看,《黑神话:悟空》的话题有了新的延展空间。互联网上长期流行着游戏是"第九艺术"的说法,尽管其源头难以考证,但许多人对此表示认同。《黑神话:悟空》的出现无疑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游戏立体复杂的人物塑造、强烈的叙事色彩、考究的视听语言、耐人寻味的主题表达等都具有较强的艺术属性。其综合性、包容性还为影视短片、传统曲艺乃至古老的建筑艺术等其他艺术形式搭建了展示舞台,并使之与游戏故事主线、人物塑造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黑神话:悟空》不仅为玩家提供了令人满意的游戏体验,其浓郁的艺术气息也值得称道,刘梦霏将其视为"尊重游戏表达特性的文艺作品"。相较于传统的文艺形式,《黑神话:悟空》呈现出更强的参与感、互动性与综合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韩生曾表示,交叉融合、边界模糊是当今艺术的共同特点,其背后是整体文化生态的演变,源自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转型。当代观众能够轻松便捷地通过多种媒介形式获取不同的文化娱乐享受,新媒体、新技术也催生了全新的审美接受环境、消费场景。在这一背景下,游戏与艺术的关系变得愈发耐人寻味,《黑神话:悟空》作为个案,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启发性。
《黑神话:悟空》展现出游戏对艺术元素的充分吸纳,强烈的参与感、体验感让艺术与人更加接近。游戏化思维其实早已向艺术创作领域渗透,并参与推动了后者的转型。对此,只需将传统镜框式舞台上发生的演艺活动与时下流行的沉浸式业态稍作对比,就不难发现端倪。譬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剧本娱乐、沉浸式戏剧等,很能显示戏剧与游戏携手所孕育的全新可能。至于《满江红》等影视作品在情节结构上对游戏化叙事的借鉴,例子就更不胜枚举。这一情形提示创作者,艺术创作领域新的内容话题、结构形制的诞生场域与流动方向正在悄然改变,舞台艺术、影视剧的灵感池、素材库除了经典文学、网络文学,也还可以有更多元的选择,演艺与游戏之间也许存在比想象中更为广阔的对话空间。如果进一步考虑《黑神话:悟空》为扫描建模取景地所带来的巨大声名和流量红利,那么,相关部门与演艺、与游戏合作,提前谋划布局、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无疑也能为文旅资源的宣推、为文旅事业的发展打开新局。
作为一款兼具艺术气息与产业价值的优秀国产"3A大作",由《黑神话:悟空》延展出的话题领域不可谓不广泛,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深入思索,最终都很有可能把思想的焦点拉回少数元问题的身上,"人为什么要玩游戏"就是一个带有元问题色彩的问题。就此,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助理研究员、前游戏设计师王秋实分析,哲学家伯纳德·舒茨关于游戏是"自愿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碍"的论述,标志着游戏是自由的、非功利性的。如同"天命人"在《黑神话:悟空》中划出一圈"安身法"一样,玩家也可以通过对低效、可替代性规则的自愿遵从,在游戏中构筑区隔于现实生活逻辑的某种自足性,通过"玩游戏"从他者的话语场中划出封闭的"魔法圈",抵达人类初始的自由,此乃游戏精神之所在。认认真真玩一款社交属性并不太强的单机游戏,更能体现这份游戏精神。《黑神话:悟空》中,大圣辞了佛位、回到花果山,"得解脱,得自由",正是游戏精神的象征。进入《黑神话:悟空》,每一名玩家都可以当一会儿"大圣",哪怕只是短暂的一会儿。
那些从传统中走来的人物和故事,仿佛拥有无穷的生命力、辐射力,其文化精神遗泽总是不期然地与当代相遇。回到《黑神话:悟空》,其游戏体验、艺术属性、文化功能令人叫绝;更为重要的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层次认同、多角度挖掘、综合式应用、创造性阐释,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为支撑。除了高新技术、精良品质、跨界融合,强烈的文化本位意识、深沉的传统文化情怀再一次显示出《黑神话:悟空》的中国风范与当代特征。无论着眼于技术还是立足于文化,《黑神话:悟空》都是时间的指针走到当代才可能出现的产物,其影响必将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