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基差波动对中性产品收益有哪些影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基差波动对中性产品收益有哪些影响?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fund/sm/2024-10-09/detail-incrxzxr3051394.d.html?vt=4&cid=90642&node_id=90642

基差波动对中性产品收益有哪些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中性产品的对冲成本、股指期货的原理、基差的概念及其对中性策略的影响。此外,文章还分析了2024年9月末基差大幅升水的原因,并将其与2014年的类似情况进行了对比。

中性产品的对冲成本

在之前的科普文章《如何理解市场中性策略的对冲成本?》中,我们介绍了中性产品的收益构成为:超额收益Alpha-对冲成本。当前,量化中性主要用股指期货、ETF融券等工具来进行对冲。

ETF融券比较容易理解,接下来我们重点梳理一下股指期货的原理:在中性策略中,管理人在买入股票组合(多头端)的同时,通常会卖出与之等值的股指期货(空头端),以对冲市场Beta波动。目前,我国的股指期货主要有四个品种,分别对应沪深300(IF)、上证50(IH)、中证500(IC)以及中证1000(IM)指数。

这里的对冲成本,指的是股指期货价格与对标指数的差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差”。当期货价格>现货价格时,基差为正(升水);当期货价格<现货价格时,基差为负(贴水)。因为在交割日,期货按现货价格交割,所以当股指期货处于贴水状态时,意味着中性策略需要承担一定对冲成本,而当其处于升水状态时,对冲端则能为策略提供额外的正收益。

我国市场受制于对冲工具匮乏、指数分红预期、市场情绪等因素影响,股指期货常年处于贴水状态,也就是股指期货点位低于现货指数点位,导致对冲成本相对较高,这也对量化管理人的超额获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当区分策略运行过程中的净值波动的来源,明确哪些是实际亏损,哪些仅是基差短期波动造成的账面浮亏。

基差具有均值回归机制,即随着合约临近交割日,基差会逐渐缩小,在期货交割日当天,现货价格=期货价格。也就是说,管理人在建仓时,对冲成本就已经被锁定,基差短期的波动虽然会引起产品净值的波动,但只要不平仓或“割肉”,这些波动都不构成实际亏损。

举个例子,苹果汁厂商A为了控制成本,向苹果农B购买了苹果期货合约,到交割日按合约价格结算。在此期间,无论苹果的市场价格如何变动,或者苹果园的收成如何,都不会影响他们最终的交割价格。

国庆前夕股指期货市场发生了什么?

历史VS.现在

前面提到,国内股指期货常年处于贴水的状态。然而在2024年9月末的几个交易日,基差却大幅升水,以中证500股指期货为例,IC近月合约收盘基差在9月27日扩大至年化+4%,严重背离历史中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罕见情况?

图:中证500指数与IC2410、IC2411基差。图片来源:Wind,方正证券研究所。注:9月30日基差回落主要原因为涨停板限制。

首先,9月一系列超预期的政策刺激促使A股强劲反弹,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9月涨幅均超20%,创业板指更是在4个交易日涨幅高达40%+。强烈的市场情绪吸引资金持续入场,不少新增资金集中在ETF和期货,从而推动了股指期货的快速上涨。此外,由于大量股票涨停导致的无法买入现货,以及9月27日上交所系统缓慢等因素,部分资金通过期货市场入市,进一步推高基差升水。

进一步来看,由于市场上涨过快,导致部分用股指期货对冲的市场中性产品保证金不足,一些量化管理人被迫进行多空减仓,期货端的平仓(空头端参与者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升水扩大。

回顾过去10年,A股市场出现过几次罕见的基差迅速升水的情况,例如,2014年11-12月,沪港通启动和全面降息等一系列政策刺激,引发了市场情绪的火热;2020年,疫情的恢复叠加降息推动市场短期上涨等情况。其中,2014年的行情与此次较为相似,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历史背景

2014年四季度,一系列政策刺激带动A股开启“杠杆牛”行情,市场热情被迅速点燃,当时A股开户数屡创新高,资金也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2014年11月和12月,以券商股为首的沪深300在两个月内上涨超50%。当时,市场上仅有IF(沪深300)这一股指期货品种,大量资金的迅速涌入导致了基差升水达到历史高峰。同时,由于指数成分股大量涨停,中性产品多头端无法通过复制指数以实现套利,这进一步加大了产品净值的回撤。

随着基差收敛并恢复常态化,市面上中性产品的净值大概用了3周时间得以修复,并在后续整体创下新高。基差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情绪的“指南针”,其短期的异常波动会导致中性策略净值的起伏。然而,只要产品没有发生因保证金不足而发生强平,这类短期波动并不影响最终收益。由基差升水或ETF短期溢价带来的回撤不必过度担忧。

图:2014年11-12月市场中性产品回撤,随后三周后净值修复并创新高。股票市场中性细分策略指数由朝阳永续编制,用来度量国内中性策略的表现。数据来源:朝阳永续,大岩资本。

总结:投资中的纪律性与初心

分开来看,当基差升水时,虽然会对存续中性产品的净值造成阶段性扰动,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波动,并不改变建仓时锁定的对冲成本。而对于尚未建仓的中性产品来说,升水行情则是入场和加仓的良机,此时加仓相当于“储存”了一部分基差带来的正收益。当前对冲成本处于过去几年低位,此时投资中性产品的性价比较高。

作为投资者,有时面对市场火热的行情,难免渴望投身于更高收益的机会。然而,我们也要保持投资中的纪律性与初心。大多配置中性产品的投资者,是希望自己的资产中拥有和市场涨跌相关性较低且走势相对稳健的“压舱石”策略。

当市场情绪回归正常时,股票定价会重新由业绩主导,场内资金切换至正常的个股配置,超额有望修复。随着市场交易的恢复,个人投资者占比大概率会显著提升,这为量化管理人提供了更佳的超额环境。

承担对冲成本并面临基差的波动是中性管理的特征,但这也恰恰是管理人可以利用的优势。大岩中性策略以“夏普比率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结合对超额和市场的评估,动态选择多种对冲工具混合优化,这有效降低了对冲端的波动。我们相信,在固收类策略“资产荒”的趋势下,优质中性策略的稀缺性会逐渐凸显。

不仅仅是基差,许多事物的运行都遵循着“均值回归”的原则,市场的变化亦是如此。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具备多资产配置的意识,以终为始,选择知行合一,理念相符的优质管理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