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苏轼的《定风波》是其被贬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更是道出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旷达态度。本文将从创作背景、字面意思、深层寓意等多个角度,为您解读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创作缘由:"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字面意思
词的上片描述了途中遇雨的情景: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几句写出了词人在风雨中从容前行的姿态。"莫听"二字表现出词人对外物的超然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则进一步展现了词人的闲适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通过对比竹杖芒鞋与马,突出了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表达了词人对风雨的坦然接受。
词的下片则转向对雨后景象的描写: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描绘了雨过天晴的景象,"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写出了词人对阳光的期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对人生风雨的深刻感悟。
深层寓意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其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更是道出了词人对人生风雨的超然态度。这里的"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和晴天,又暗指人生中的挫折和顺境。词人认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不要过于执着于外在的得失。
艺术特色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寓情于景:词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寄托人生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对比手法:词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风雨"与"晴"的对比,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双关语的运用:"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现象,又暗指人生遭遇,使词意更加丰富。
结语
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