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南北朝版“曹操”,奠定北周政权,孕育隋唐三百年帝国
宇文泰:南北朝版“曹操”,奠定北周政权,孕育隋唐三百年帝国
宇文泰,这位南北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不仅奠定了北周政权的基础,更为隋唐三百年帝国的崛起开创了先河。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邃的政治智慧,被后世誉为"南北朝版曹操"。
从颠沛流离到西魏政权主宰者
507年,宇文泰出生于武川(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的军户世家,武川是北魏北方六镇之一。在北魏立国之初,这里是防范北方柔然入侵的屏障,也是北魏政权的生命线,主要由鲜卑武人集团构成。
然而随着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和迁都洛阳,北方六镇的地位和待遇直线下降,鲜卑传统军事贵族与汉化鲜卑集团、汉人士族的矛盾愈加激烈,终于在523年爆发六镇起义。
宇文泰的父亲宇文肱虽是鲜卑人,但心向洛阳朝廷,遂举家迁徙避难。526年,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北镇流民起义,当时的北魏政权已被契胡首领尔朱荣控制。尔朱荣擅权跋扈、作风残忍,不仅屠杀北魏宗室,而且压迫北方鲜卑军民,在这种情况下,宇文家族响应起义,对抗尔朱荣集团,十九岁的宇文泰亦加入起义军。
然而义军缺乏有效的战术指挥,再加上军事素质较低,在尔朱荣的铁骑面前屡战屡败,义军士兵遭到残酷屠戮,宇文家族兄弟子侄多被尔朱荣杀死。只有宇文泰被俘后,在其旧相识、尔朱荣亲信将领贺拔岳的疏通下幸免于难,宇文泰被收编在贺拔岳部下。
从此,宇文泰随贺拔岳征战四方,镇压关陇起义。在平叛过程中,宇文泰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与少数民族将领嗜杀,一味崇尚武力的粗野作风不同,宇文泰展现出的更多是汉人军政统帅的谋略手腕。他在击败对手的同时,还注重对百姓施加恩惠,扩大名声。因此逐渐成为贺拔岳集团的骨干成员。
530年,尔朱荣被孝庄帝元子攸诛杀,北魏政坛陷入分裂。
要知道,尔朱荣虽然行事残忍,各鲜卑等少数民族豪杰无不俯首听命,不敢造次。但尔朱荣一死,其手下的将领开始互相争夺势力范围,北魏短暂的和平被打破。当时最有实力的是高欢,高欢兼并原尔朱荣集团大部主力。他牢牢占据山东、河南、河北等关东地区,拥魏孝武帝元修继位,自己则任大丞相,总揽朝政,随后任命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自尔朱荣时期就与高欢不对付,如今二人更是貌合神离、暗中谋划。由于高欢势力强大,挟持天子,孝武帝为制衡高欢,故与贺拔岳暗通款曲。
这时宇文泰提出以长安为依托,制服陇地,向西安抚氐、羌,向北羁縻漠北,再西出关中以争天下的建议。贺拔岳大喜,听其言,率兵西进,征服关陇各地。534年,贺拔岳遭遇刺杀,宇文泰在众将推举下接管贺拔岳指挥权,占据长安,稳住局势。
不久,孝武帝下诏以宇文泰为大都督,统领贺拔岳所部人马。宇文泰借天子诏命,讨伐关西各地反叛势力,实力大增,孝武帝又任命宇文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关西大都督,成为仅次于高欢的朝野二号人物。当然,孝武帝有利用宇文泰牵制高欢的想法,因为此时的洛阳朝廷局势已极其紧张,高欢擅权日甚一日,孝武帝欲暗中讨伐高欢,但事情败露。
此时的孝武帝已不敢待在洛阳,否则有生命之忧。恰在此时,夏州长史于谨劝宇文泰效曹操之举,劝孝武帝迁徙关中,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宇文泰接受这一意见,为了把戏做足,不仅把高欢结好自己的书信交给孝武帝,以示忠于王室,而且还率步骑五千屯于黄河、渭水合口处,以为接应。看到宇文泰如此忠心,所以当孝武帝向大臣征询迁都关中的意见时,上下几乎都表示同意。
534年七月,孝武帝从洛阳率轻骑入关,迁都长安,授宇文泰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以感激其拥立之功。在孝武帝眼里,宇文泰是北魏的"诸葛亮",正在为逃离洛阳松一口气时,却不知自己前脚逃出狼窝,后脚就踏入虎穴。宇文泰手段之高、隐藏之深,比高欢强出几个段位。宇文泰不是诸葛亮,倒像是曹操的加强版。
当年十月,高欢另拥魏孝静帝元善见继位,徙都于邺城,史称东魏。而长安方面,政令皆决于宇文泰,孝武帝处处受制于人,与宇文泰渐生嫌隙,矛盾日益突出。只不过宇文泰没有给孝武帝兵变的机会,在当年十二月派人将其毒杀,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至此北魏一分为二,北方进入双雄割据时代。
与高欢争雄,以弱胜强,扭转劣势
从整体实力来看,由于高欢带走了原六镇大部分兵马,而且占据关东大部分地区,其势力远强于宇文泰。高欢欲趁宇文泰立足未稳之际,平定关陇。
535年初,高欢率大军准备抢渡黄河,东西魏第一次大战小关之战拉开序幕。虽然东魏整体势大,但缺乏协调行动,又骄傲轻进,而西魏军占据潼关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因此仗打了一年多未有丝毫进展。
537年初,高欢率大军屯蒲坂,于黄河架三座浮桥渡河,以此牵制吸引西魏军,其手下大将窦泰即可趁机攻打潼关。
驻守广阳的宇文泰得知后,一眼识破高欢阴谋,认为东魏军分路出击,以架桥示渡,实为使窦泰军西入,一旦潼关失守,长安危矣。而且窦泰为高欢骁将,屡胜而骄,应出其不意,挫其锐气。如果窦泰军败,则高欢不战自退。但宇文泰的想法遭到诸将反对,因为高欢的军队比窦泰部近,舍近求远,实在冒险,分兵抵御,方为上策。最后宇文泰仍力排众议,一边对外扬言舍弃关中、退守陇右,以迷惑高欢,另一边率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潼关。窦泰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窦泰自杀,潼关之围解除。而高欢计谋落空,被迫撤退,双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欢失败告终。
潼关之战的失利让高欢十分恼火,于当年十月再次亲率二十万大军向关中杀来。这次高欢没有选择在蒲坂渡河,而是从蒲坂沿河南下至蒲津。此时的西魏形势非常严峻,关中遭遇严重大饥荒,十之七八的人被饿死,一度出现易子相食的局面。宇文泰被迫东出潼关去弘农一带抢夺东魏的粮食。当东魏大军抵达时,关中各地人心躁动,投降高欢的州县络绎不绝、不计其数。高欢大喜过望,催促大军自蒲津渡过黄河,直扑长安。
当时高欢部下皆劝其围住弘农,把宇文泰逼入关内,到时候西魏求战不得,求粮不得,长此以往,必生变故。高欢求胜心切,执意渡河,侯景则劝高欢分前后两军,相继而进,互相照应,避免一战失利,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但高欢吸取上次分兵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坚持集中一路大军进入关中。
宇文泰这边迅速从弘农回师,渡过渭水,在沙苑一带摆开阵势,此时的宇文泰身边只有一万军队,而高欢的兵力是其二十倍。西魏诸将皆认为众寡不敌,应收缩兵力,坚壁固守长安。但宇文泰却给出相反态度,眼下西魏人心思动,如果固守长安,那长安以东领土全被高欢占据,到时候大势已去。宇文泰再次力排众议,决定决战沙苑,他一边在沙苑以东十里芦苇丛设伏,另一边背水列阵,等待东魏军前来。实践证明,宇文泰的判断再次正确。
宇文泰表面看上去处于不利地位,但却占据沙苑地利。此处河弯构成屏障,不利于大军展开,而芦苇丛生土地湿泞,更不利骑兵集团冲锋。这些极大限制了东魏骑兵的数量和机动优势。
期间高欢有部将建议出奇兵袭取长安,但高欢一听分兵就固执的拒绝,定要一战生擒宇文泰。很快沙苑之战打响,东魏军见宇文泰兵少,未等列阵便争相进攻,而宇文泰沉着指挥,待东魏军进入埋伏圈后,伏兵趁机杀出,将东魏军截成两半。而东魏军拥挤一团不知所措,迅速四处奔逃,西魏军乘胜追击,高欢兵败如山倒,狼狈逃回洛阳。此役宇文泰歼敌八万余人,再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不仅收复失地,而且获取无数粮草辎重,关中危机得以缓解。
此后,从538年至546年,西魏与东魏先后爆发河桥之战、邙山之战和玉璧之战,三战除了邙山之战外,均以宇文泰的胜利而告终。在546年的玉璧(山西省稷山县)之战中,高欢亲率十余万大军攻城,断水、火攻、挖地道等手段全部用上、但西魏守军凭借顽强防守,挡住了高欢一次次进攻。
高欢围城近两个月,除了丢下近七万具尸体,一无所获,高欢久忧成疾,在第二年初就去世了。而宇文泰通过这一系列战役扭转了对东魏不利的态势。东魏大将侯景叛逃至南梁,548年爆发侯景之乱,南梁元气大伤,宇文泰趁机夺取益州、江陵等地,将长江中游和上游控制在自己手中。至此西魏成为南北朝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帝国,为以后北周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挟制天子,南北朝版"曹操"再世
随着东魏势微,宇文泰与西魏元氏家族的内部矛盾日渐凸显。551年,西魏太子元钦继位,一些宗室成员不甘心被宇文泰挟制,想从其手中夺回大权,欲发动政变,但事情败露。宇文泰先下手为强,便废杀元钦,立其弟齐王拓跋廓为帝,并重新恢复拓跋旧姓,从此,拓跋氏只剩下皇帝的空名,宇文氏的禅代只是时间的问题。
如果说宇文泰仅仅挟持天子掌握权力,是不够成为政治家的资格的,充其量只是权臣。宇文泰最伟大的作风在于胡汉融合式的改革,从而蹚出了一条路,真正的解决了困扰北方几百年的胡汉民族矛盾。
宇文泰治理西魏期间,依据《周礼》制定新官制,实行六官制,成为隋唐官制重要渊源。经济上劝课农桑,恢复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文化上采取德治教化,要求官吏士民学习儒家经典。当然,最重要的是实行府兵制,即兵农合一,平时农民耕作,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制依托的其实是鲜卑旧制,主要照顾鲜卑勋贵和北方六镇的利益,设立八柱国统领军队。柱国主要是鲜卑高级将领担任,同时也将关陇地区的豪强地主武装吸收进来,从而促进鲜卑军事集团与汉人豪强地主的融合。而汉人地主阶级历经二百余年战乱,已接纳胡人统治中原的事实,只有与胡人政权合作,才能维持既得利益。在此之前,从五胡十六国到北魏,历代胡人政权虽有过重用汉人士大夫的情况,但主要还是采取胡汉分治的末模式,更不会允许汉人染指军队。但宇文泰解禁了这个禁锢,从此形成了关东士族与胡人勋贵联合的关陇集团。
556年,宇文泰病重去世,其子宇文觉称帝,建立北周,中国重新统一的节奏大大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