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焦论治特应性皮炎的经验
从三焦论治特应性皮炎的经验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儿童中更为常见。中医认为AD与三焦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三焦功能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本文将从三焦理论出发,探讨A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并通过临床案例加以说明。
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疾病,其疾病负担位列皮肤科非致死性疾病第1位。AD发病率高,常伴有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学习及工作效率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AD累及各个年龄段人群,多发于儿童,且患病率逐年上升。顾恒教授先后于1998、2002年对我国10余省市儿童及在校青少年展开调查,发现AD患病率从1998年0.69%上升至2002年3.09%。至2014年,GUO等通过对12座城市的1~7岁儿童进行调查发现,AD患病率高达12.94%。AD发病机制复杂,遗传、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微生态失衡及免疫调节异常等多种因素均被证实与AD发病相关。目前西医治疗以外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及系统使用生物制剂、Janus激酶(JJAK)抑制剂等对症治疗,部分患者病情无法得到长期缓解。
三焦辨证治疗AD的理论基础
1.1 三焦是连接皮肤与脏腑间的通道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提示腠理皮肤隶属三焦,三焦是连接皮肤与脏腑间的通道。三焦的功能可分为3个方面:①三焦主持诸气,为元气的通道:《难经·六十六难》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强调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是诸气运行的通道,其调畅气血津液,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肤腠理得以濡养。②运化水谷精微:三焦具有将水谷精微之气转化为营气的功能,同时具有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三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灵枢经·营卫生会》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明确指出了上、中、下三焦在水谷精微代谢过程中的生理功能。③运行水液:《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液通路,负有津液运化之功。
1.2 三焦受邪、气化不利是AD的主要病机
AD病因复杂,主要有感受外邪、情绪不遂、饮食不节以及先天禀赋差异等。外邪内扰,三焦受邪,脏腑失和,气化不利,以致诸气、精微、津液输布失调,皮肤失去濡养和温煦,风湿热毒之邪停滞肌肤,引起皮肤腠理损伤和病变,可见三焦气化不利是其核心病机之一。
皮肤病变的三焦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三焦气机不畅:气机升降出入受阻,气不得化,寒、热、燥、湿等诸多邪气郁于肌表,引发红斑、风团、丘疹、斑块等皮疹。同时,皮肤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易合并皮肤感染,致使AD病情加重。②水谷精微敷布失司:三焦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致气血不足,肌肤不荣,则出现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苔藓样变等,伴随顽固瘙痒,反复搔抓易进一步损伤皮肤屏障,导致AD迁延不愈。③水液运化失调: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输布障碍,水湿停滞,日久生痰化热,以致湿热、痰湿之邪蕴结于肌肤,表现为丘疱疹、水疱、糜烂等皮肤病变,严重时出现渗液等AD急性期相关症状。如复感风、寒之邪,致使风湿、寒湿等兼夹之邪蕴结,进一步加重皮疹。
三焦辨证治疗AD的思路
2.1 畅通气化通道,以增肌肤气血津液之化源
《中藏经》云:“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因此,在AD临床诊疗过程中,重在斡旋三焦,调畅气机。包括宣上焦、调中焦、畅下焦之法,三焦分治,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平衡、促进皮肤愈合。
2.2 三焦受邪不同,宜从上、中、下三焦分治
病在上焦,皮疹初起于面部,肺卫受邪,营卫不和,皮肤屏障功能失调,风湿热毒之邪滞肌肤腠理,多表现为丘疹、水疱、糜烂,严重者伴有渗液。其邪在上在表,当“引而越之”,遵循“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常用轻宣散之品,以麻黄、桑叶、防风、荆芥、苏叶、牛蒡子等。同时,注意扶正祛邪,扶正以补益肺气,常用玉屏风散、清暑益气汤。兼夹热毒当配以清热解毒之品,如连翘、桔梗、蒲公英等。湿热也是AD的重要病因,湿热之邪阻滞中焦,若湿重于热,新发皮疹颜色偏淡;若湿渐化热或热重于湿,皮疹因湿热熏蒸肌肤变红,瘙痒加重。病位在中焦脾胃者,常伴口苦口黏、大便秘结或大便黏滞,当清热化湿、调畅中焦,升清降浊,枢转气机,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中焦气畅则津液输布无碍,常用方剂为黄芩汤、半夏泻心汤、泻黄散等。下焦为湿、热、瘀、毒等邪气易聚之所,诸邪积聚,耗伤阴液,糜烂、渗液减少,多以红斑、鳞屑、苔藓样变、痂皮等干性皮疹为主。病位在下焦肝肾者,风从内生,易伴有瘙痒难耐,烦躁失眠,此时治疗当滋阴潜阳、疏肝泻火、清心宁神,常用三甲复脉汤加减。同时结合黄尧洲教授经验方“龙牡汤”加减,以生地黄、玄参、白芍滋养阴血,龙骨、牡蛎镇心潜阳、安神止痒。湿热弥漫三焦,症见皮疹泛发全身,伴纳差、腹胀、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等,治以通调三焦、疏畅气机、清热利湿为法,组方以淡渗利湿、芳香化湿、苦寒燥湿、祛风胜湿药为主,常用方剂为三仁汤、杏仁滑石汤、宣痹汤等。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男,51岁,2023年7月11日初诊。主诉:躯干、四肢红斑伴痒反复2年。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红色斑疹、斑片,伴瘙痒,皮疹遇热后加重,瘙痒夜间明显,严重时影响睡眠。曾就诊于外院,口服依巴斯汀片,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治疗,皮疹改善,停药后症状仍反复,时轻时重。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20年,秋季症状明显。专科查体:全身皮肤干燥,肘窝、腘窝处大片红色斑片,表面粗糙,躯干、四肢可见多处抓痕,未见水疱、糜烂,下肢可见色素沉着。辅助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34×109/L,总IgE 216 IU/mL。刻下症见:口干不欲多饮,食欲一般,腹胀,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梦多,大便黏腻,小便正常。舌红苔黄厚腻,脉左寸沉、右脉弦滑。西医诊断:AD;中医诊断:四弯风,湿热瘀阻三焦证;治宜调和三焦、清湿热邪,予三仁汤加减,药物组成:炒苦杏仁10 g,豆蔻3 g(后下),滑石15 g,薏苡仁30 g,通草6 g,淡竹叶12 g,厚朴10 g,姜半夏10 g,芦根30 g,泽泻15 g。共14剂,1剂/d,水煎,早晚各服1次。
2023年7月25日二诊:患者红斑范围较前缩小,颜色变淡,无新发皮疹,瘙痒明显改善,睡眠好转,梦少,舌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去通草、豆蔻、芦根,加炒白术10 g顾护中焦脾胃,服药14剂,患者腹胀、口干不欲饮、大便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均改善。随访3月,患者皮疹稳定,未复发加重。
例2
患者,女,59岁,2023年8月8日初诊。主诉:全身红斑伴痒反复10余年,复发加重2周。患者10余年前全身出现散在红斑、丘疹,伴瘙痒,反复发作,外用保湿霜、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症状可改善,停药后仍反复,秋冬季节加重,伴皮肤干燥、脱屑。专科查体:胸背部、肘窝、腘窝等处散在淡红色斑疹、斑片。辅助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42×109/L,总IgE 153 IU/mL。过敏原检测:蒿3.2级阳性。刻下症见:皮肤瘙痒,口苦口黏,睡眠差、入睡困难,烦躁易怒,二便正常,舌红苔后部黄厚干,脉弦细。西医诊断:AD;中医诊断:四弯风,下焦湿热证;治宜调和三焦,清泻肝经湿热;予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炒栀子10 g,当归10 g,泽泻10 g,北柴胡10 g,生地黄30 g,甘草6 g,车前子15 g,龙胆3 g,黄芩10 g,荆芥6 g,防风6 g,茜草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共14剂,1剂/d,水煎,早晚各服1次。
2023年8月22日二诊:患者皮疹改善,瘙痒减轻,睡眠好转,舌红苔薄黄,脉弦。调整治疗方案为镇心安神、清热利湿。药物组成:生龙骨30 g,煅龙骨30 g,麻黄根10 g,茯苓皮15 g,冬瓜皮15 g,防风12 g,荆芥6 g,黄芩6 g,连翘15 g。14剂,煎服法同前。患者服药后无明显瘙痒,夜眠安。随访3个月,患者皮疹稳定。
结语
三焦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为人体气、火、津液运行之道路。AD的病机特点为脏腑功能失调,而外感风湿热毒之邪,以致三焦气机不畅,气血精微不能敷布滋养肌表,若病久不愈,可形成风湿痰瘀互结之痼疾。运用三焦辨证,以恢复脏腑功能为基础,以调畅气机为核心,掌握AD发病及复发过程中证候变化规律,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可以起到统筹全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