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哀伤干预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哀伤干预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5299106.html

哀伤干预技术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主要关注如何帮助人们应对亲人离世等重大丧失事件带来的心理创伤。本文将从哀伤的定义、悲伤与哀悼的区别、哀伤模式图、哀伤工作理论、哀伤的阶段模式以及哀伤干预的原则等方面,全面介绍哀伤干预技术的相关内容。





哀伤定义

哀伤(bereavement)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之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与哀悼的反应。广义的哀伤包括任何失丧带来的哀伤,狭义的哀伤则特指因死亡带来的哀伤。

悲伤、哀悼定义

悲伤(grief)是哀伤的一部分,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心理反应。内在心理方面则主要包括情感与认知的部分。

哀悼(mourning)是哀伤的另一部分,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因身心的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行为表现。

哀伤模式图

哀伤模式图包括失丧哀痛(生理层面、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哀悼(行为层面、关系层面)两个方面。

哀伤工作理论

  • 弗洛伊德:防卫机制
  • 马勒:分离与个体化(足够的连接可以带来正常的分离和独立)
  • 温理觉:过渡客体(面对改变会和失落时,会寄情于身边的人和物)
  • 包彼:依附与分离焦虑
  • 嘉拉恩:爱与恨

哀伤的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

  • 反应时间:数小时至数周,视死讯来得突然程度以及与逝者亲密而定
  • 生理反应:麻木、瘫痪、失眠、对声音敏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
  • 认知反应:否认、不信、思维迟缓、难以作出决定
  • 感受反应:失去感受的能力、不真实、抽离、梦幻般状态
  • 社交及行为表现:失控、无法履行生活上的责任

第二阶段:面对与瓦解

  • 反应时间:始于生者在认知与情感上确认逝者已死的事实,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
  • 生理反应:失去活力、疲倦、受压症状
  • 认知反应:不断追忆往事、把逝者理想化、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杀的念头
  • 感受反应:混乱、失落、空虚、愤怒、内疚、孤独、无助、不安全、抑郁绝望
  • 社交及行为反应:退缩、寻找逝者的动静或生活习惯

第三阶段:接纳与重整

  • 反应时间:可以是数月、数年、甚至一生之久
  • 生理反应:睡眠和饮食正常、受压症状减退
  • 认知反应:接纳生活里许多不可逆转的改变、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 感受反应:重拾自信自尊和盼望
  • 社交及行为表现:积极重投工作和社交圈子、建立新关系、计划未来

咨询前自我机能评估

自我机能模式图可以帮助了解个体机能受损的程度和范围(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大部分人能够在悲伤过程中自行调整,对于未能自我调整的丧亲人士,则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

干预原则

  • 坦白承认:“我也不知道对你说些什么。”
  • 多听少说,通过眼神、点头等作非语言的响应(特别是丧亲初期)
  • 多以开放式的语句询问生者对亲人逝世的感受或验证自己的假设,聆听并作出同感
  • 不忌讳“死”字,谈及逝者的亡故,这样有助于刚丧亲者增加失落的真实感,并鼓励更多对死者的公开谈论
  • 容许生者进行某种宗教仪式,进而宣泄自己的感受
  • 为丧亲者做实质支持的转介或提供数据

需要避免的不当说法

  • “要振作些”、“你会克服到的”、“节哀顺变”等,因为生者会感到你无力承载或不愿进一步聆听他的伤痛
  • “我很了解你的感受”,因生者会感到个人经验的独特性被否定,又会质疑咨询员的真诚
  • “你应该感到安慰,因他已不用再受苦了。”咨询员须避免“道德化”生者的感受
  • 以太多“过世”、“去了”、“不在”等隐晦或浪漫化的词句代替“死”字
  • 做太多个人经验的分享,或反客为主,令生者反过来安慰咨询员的情绪

咨询师自我治疗

  • 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目睹现场对自己是不利的)
  • 休息,你也是一个来访者
  • 放松、疏解自己
  • 你是一个团队,寻找他人的帮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