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补贴、降成本,让年轻人“愿生敢生”
给补贴、降成本,让年轻人“愿生敢生”
整个社会都对生育成本问题高度关切,希望能以实际行动为广大青年排忧解难。
对即将迈向人生新阶段的年轻人而言,是否选择生育子女,无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选择。每天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不仅会改变众多小家庭的生活走向,也与国家的人口结构、社会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与生育相关的话题,时常能引发舆论热议。究其原因,一方面,公众密切关注每年新鲜出炉的出生人口统计信息,普遍期待生育率能走出一条更加稳定的曲线;另一方面,生育成本、养育成本、儿童教育等各种现实因素,也常常令育龄青年有所担忧,不得不更加审慎地考虑生育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与惠民政策,让年轻人愿意生育、敢于生育,自然成为全国两会高度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3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透露:国家卫健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育儿补贴操作方案。除此之外,雷海潮还表示,要进一步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方面的成本,要大力发展托幼一体化的服务,为需要进行托育服务的家庭提供更多普惠性服务。前一天,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也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对幼儿发放育儿补贴。
有关部门的这些表述都释放出鲜明的信号。如果以上政策都能顺利落地,意味着选择生育的家庭,不仅能得到“真金白银”的补贴,也能切实降低子女出生造成的各种成本。
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生育成本不仅包括可量化的经济成本,也包括额外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机会成本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其生育决策。也正因如此,有关部门还应设身处地站在育龄青年的立场上,制定出能精准化解年轻人“痛点”的生育支持政策。
不论是严格执行相关法规,确保选择生育的年轻人在职业发展上不受阻碍,还是大力发展托育服务,帮忙碌的“新晋父母”解放双手,又或者是进一步改革中小学教育,减轻家长的“鸡娃”负担,都能在年轻人的“决策天平”上,增加一些让人更倾向于孕育新生命的“砝码”。对此,不乏有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准确、务实、让人眼前一亮的提案建议。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张强建议,企业应对“妈妈岗”给予专项补贴,构建覆盖“生、养、育、住”全周期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可以在相关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女性职业权益保护。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焦红则建议,加快制定完善生育保险生育津贴支付政策,确立家庭支持政策导向和育儿成本社会共担机制,鼓励生育率过低的超大城市给予育儿家庭在积分落户、住房保障等方面更大的支持力度。这些具体建议,覆盖了许多目前的生育支持政策尚未涉及的方面,可供有关部门参考,在未来对政策做出改进补充,从而加大支持力度。这些声音在网上备受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都对生育成本问题高度关切,希望能以实际行动为广大青年排忧解难。
当然,具体到各个家庭,生育与否终究是其自主决策,无论如何选择都应得到外界尊重。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打造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进而使每个年轻人都能不为外因所累,作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