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范仲淹《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赏析及同步练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范仲淹《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赏析及同步练习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5/05/503199_1142009752.shtml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闻名于世。然而,这位心忧天下的政治家也有其另一面。在《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这首词中,范仲淹以诙谐幽默的笔调,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宋·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词句注释】
1.欧阳公:欧阳修。席上公题:酒席上拟题分韵赋诗填词的一种方式。
2.《蜀志》:指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蜀志》。
3.争如:怎如。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人。与阮籍、嵇康等友善,同为“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参军,主张无为而治。蔑视礼法,纵酒放诞,曾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著《酒德颂》。
4.騃(ái):傻,呆。尪(wāng)悴:衰老羸弱的样子。
5.些子:一点,稍微。
6.浮名:指功名爵位。
7.一品:唐宋时官分九品,一品为最高的一级。

【白话译文】
昨夜读《三国志》不禁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权谋机巧,只落得三分天下,仔细一想,与其这样,还不如象刘伶,喝他个酩酊大醉。
生一世,没几个能活到一百岁。小的时候不懂事,老了又衰弱憔悴。只有中间那段年华最宝贵,怎忍心用来追名逐利。就算是官至一品,富有千金,试问谁能躲过年老白发的命运?

**【创作背景】**
范仲淹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欧阳修也于本年内召任知制诰,积极支持政治改革。两人志同道合,交谊颇厚。但他们的改革举措,因受旧派阻挠和反对终归失败,词人于庆历五年被贬。本篇当是此次被贬前在京中欧阳修席上分题写成。

【作品赏析】
《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是北宋诗人范仲淹所作的词。该词上片由词人夜读《三国志》引出了对历史的评价、下片则化用了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看法。全篇采用口语的形式,笔调诙谐幽默,表面上是在宣扬颓废无为的消极思想,实际上是词人在表达心中的苦闷。
范仲淹现存词虽然只有五首,但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沉雄之《渔家傲》,也有委婉绮丽之《御街行》,而这首《剔银灯》则语同口出,充满俳谐气息。据《中吴纪闻》卷五记载:“范文正与欧阳文忠席上分题作《剔银灯》,皆寓劝世之意:“而范仲淹与欧阳修相识相交并共助新政,时在庆历三年(1043)至五年(1045)间。后新政落败,范仲淹贬离京城。按此词意趣,似不可能作于庆历新政励精图治之间,或许是作于庆历五年范仲淹贬官外任之时,带有明显的牢骚意味。
读者都很熟悉《岳阳楼记》中的那位范仲淹,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看到了这首主张消极无为、及时行乐的词作后,不少人不禁会疑惑不解:这难道是那位“心忧天下”的范仲淹吗?然而这首词的作者正是那位威震西夏、主持“庆历新政”的军事家、政治家范希文。
据《宋史·范仲淹传》,词人年轻时锐意进取,立志革新,却屡遭小人诬陷,两度被排挤出朝。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词人回朝当上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新政”(政治革新),这时欧阳修也已回京,成为他的重要帮手和莫逆之交。“新政”因遭守旧派官僚的阻挠,不久即告失败,词人遂于庆历五年再次被贬离京。
本词写的是对历史的评价,对人生的看法。多以口语写成,词俊语爽,诙谐幽默,形象生动,颇为新奇。
上阕说因昨夜读《三国志》而不禁笑话起曹操、孙权、刘备辈机关算尽,也只不过闹了个天下三分的局面。与其像这样“徒劳心力”,还不如索性和刘伶颓然大醉一场来得痛快。下阕则化用了唐代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其诗云:“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生前不欢乐,死后有馀赀。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再加上小的时候懵懂无知,老了又衰弱不堪,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它来追求功名利禄呢?就算得到了功名富贵,试问谁能躲过年老白发的命运?正如汉代古诗《古诗十九首》所云:“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范仲淹此词也是“醉词之意不在词”,而在言词之外了。此词的写作环境是“席上分题”,即酒席上赋诗填词,以助酒兴。在与老朋友一起喝酒、无拘无束地闲聊白话时,胸中有块垒,故须用酒浇之。本词是作者在酒酣耳热之际对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发牢骚、说醉话,也就决定了它的风格必然是戏谑的。眼看着努力执著的功业因为小人的破坏而功败垂成,他不免有些泄气和伤叹。语气虽然有些愤激,但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的意识还是很清醒的。他意识到了生命的匆遽,况且“人世都无百岁”,再掐头去尾,短短几十年,不要浪费,而更要抓紧时间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方面有入世之志,一方面又不乏出世之想;一方面是“生死进退”之大的沉重话题,一方面又是“席上分题”的“游戏之笔”,于是不禁让人看到完全不同于《岳阳楼记》里的另一位范仲淹的形象。后来柳永、欧阳修、苏轼等人,都不乏这样的篇章。他们貌似豁达开朗,实则抑郁在胸,故作放达之词。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结合词人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人生经历,读者不难发现词人正是看穿看透了浮名小利的不足牵系,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死的意义,决心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趁着有为之年去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等到老年一事无成,空余白首之叹。如是观之,则此词里的范仲淹,仍是《岳阳楼记》里的范仲淹。范仲淹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并没有因为这几句牢骚话便有所损害,反而显得更加血肉丰满、栩栩生动。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同步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聚会,分探题目而赋词,谓之分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
B.词人用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的历史事实,嘲笑了他们没能统一天下的无能。
C.上阕用典,追思曹操孙权刘备三人的历史事实,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好了铺垫。
D.词作末尾两句,连用两个问句,既增强了反问的语气,又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2.上阕词人是如何评论三国英雄的?
3.请解说下阕“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句。
4. 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B。解析:“嘲笑了他们没能统一天下的无能”理解错误。
    2.这些三国英雄用尽权谋机巧,不过是枉费心力,只闹了个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还不如像刘伶那样一醉方休。
    3.人生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她来追求功名利禄呢?
  2. ①表现了词人因毕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破灭之后极度失望、苦闷乃至沮丧的心情。②抒发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的感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