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丁乙:以"十"字之韵,绘就中国抽象艺术新篇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丁乙:以"十"字之韵,绘就中国抽象艺术新篇章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174019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丁乙以独特的"十"字符号创作在抽象艺术界独树一帜。从早期的实验性探索到成熟期的风格确立,再到近年来的创新突破,丁乙的艺术之路见证了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

丁乙,原名丁荣,1962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儿时的他,便对色彩与形状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热爱。电影院的海报,那些五彩斑斓的画面,成了他最初的艺术启蒙。1983年,丁乙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之后又于1986年进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在求学生涯中,丁乙已经开始尝试各类风格的艺术创作。


*《十示 II》,1988,布面丙烯,200(H)180cm

1988年是丁乙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年,他首次创作了三件名为"十示"的作品,至此迈入了一段全新的艺术生涯。这三件作品画面被格子同等地分为90份,红、黄、蓝三原色象征着回到色彩和符号的原点,也使画面显得鲜明而和谐。同时,他借助尺子、胶带等辅助工具,将绘画技巧削弱到最基本的程度。这一系列作品是他与当时国内盛行风格相背离的宣言,消除了自身背负的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现代主义的纯绘画性的影响,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独立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带有表现性和意象性,但已经显露出他对抽象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90年代,理性绘画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在纯形式的探索道路上,丁乙完全摒弃绘画的意象性,进行纯粹的理性绘画创作。自1993年开始,丁乙尝试在粗糙的亚麻布上用粉笔和炭笔来创作。黑色炭笔与白色粉笔的碰撞,为画面带来了丰富的层次感和色彩变化,喷胶分层固定的技术使得画面呈现出片状叠加的效果,充满了偶然性与随机性。1996年,他首次尝试使用成品格子布作为画布,通过在现成布料上再改变、再表达,使得原本格子布的原意、原貌被不断更改,从而赋予其全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千禧年后,丁乙的作品在构图与荧光色的运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他尝试引入更多形态不规则的"主体",通过精心配置不同亮度的颜色以及丰富的局部细节,使画面结构趋向复杂,更具透视感。城市的霓虹灯、夜景、建筑的泛光照明……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现代都市的独特景观,艺术家选择使用荧光色这类强烈的色彩,旨在回应我们所身处的城市化进程的背景。


*《十示 2011-5》,2011,布上丙烯,300(H)300cm


*《十示 2011-6》,2011,布上丙烯,300(H)300cm

丁乙的艺术生涯是一段关于时间、体验与不断创新的旅程。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持续推敲和建构"十"字这一核心元素,从最早的垂直线条和水平线条的相交到有了不同组合的"十"字,赋予其不同状态下的动姿和形状。他不断尝试不同的材料,从硬纸板到画布,到苏格兰格子布料,再到后来的木板,从炭笔、粉笔到后来的藏地矿物颜料,使得作品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面貌。在颜色的运用上,他也从早期的单色、几种颜色,逐渐发展到将一种颜色与不同色调布面相结合的复杂组合。

"十",是通向不同方向的起点,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图形,更是一种可能性的启示与象征,它跨越了宗教和哲学的界限,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思想体系的纽带。"十"也是最简单又最复杂的现实,艺术家通过对这一符号的反复描画,让它从图像历史的重重雾障中突围而出,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和内涵。一横一竖,这两个最简单符号相交的深度和抽象性构成的编码,凝聚着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深度解读,也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和层次感的图像世界。

(图片提供:丁乙工作室和香格纳画廊)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