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学作文,不用你“创造”“创新”,学会“抄”就好了

创作时间:
2025-03-10 11:15: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学作文,不用你“创造”“创新”,学会“抄”就好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31/00/73570750_1124793261.shtml

学作文,不用你“创造”“创新”,学会“抄”就好了。

从0到1,从无到有,这是创造,这叫无中生有;从有到无,比如从鱼、牛、蛇、鹰等本来就有的动物身上各取一部分拼凑出本来没有的龙,这叫有中生无,这也是创造。但这两种创造所在层面不一样。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更多的是有中生无。这个道理在写作中同样适用。

比如,写记叙文,写一件事。你是选择顺叙呢,还是选择倒叙呢?顺叙、倒叙本来就存在,不需要你去创造,你只要做出选择,去“抄”,去拿来用就好了。关键是“按部就班”把它用好。

如果你又学了“总分总”,把“总分总”与“顺叙”组合起来使用。这时,你不仅做出了选择,还进行了重组。这已经很好了,灵活使用了。

选择,重组,创造。这第三步的创造,在学习阶段就算了吧,若不是天赋异禀,这种“从无到有”的原创性突破,你是做不到的。

既然在“从无到有”的原创性上突破,几乎不可能做到,那么,还是“从有到无”的实用性改进,更有意义。

“从有到无”的实用性改进,主要是指在现有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借鉴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更快地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并且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提升的过程。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然后尝试将这些技巧和方式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同时,“从有到无”的实用性改进,也能够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的本质,即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模仿和借鉴,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更好地掌握写作这一重要的沟通工具。

“从0到1”,“从无到有”,就像“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这种创新对普通人来讲,根本不可能。如果是有意识地创新,一定是从有到无,有逻辑路径可循,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连女娲造人都是按自己的模子捏的呢。除非发生了意外,在意外之中有了创新,这样的情况就相当于“从无到有”。

“从0到1”的创造,指的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实体的产生。这种创造通常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大胆的想象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在科学、技术、艺术等领域,这种原创性的创造往往能够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甚至引领时代的变革。然而,这种创造方式难度大,需要创造者具备极高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还需要运气。

相比之下,“从有到无”的创造,则更侧重于在现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改进或优化,以产生新的价值或功能。这种创造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也更容易被普通人所实践。

以刚才提到的“龙”为例,它虽然是由鱼、牛、蛇、鹰等动物的部分特征拼凑而成,但这一形象本身却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

在写作中,“从有到无”的创造方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写作者可以通过借鉴、融合不同的文学元素、叙事技巧、人物设定等,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这种创造方式,不仅要求写作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他们拥有出色的整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这种方式,普通人也能够在写作领域展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人经验的借鉴、应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复刻”。

文字本身并非由作者创造,而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由无数前人的智慧累积而成。学生在学习写作时,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的就是这些已经存在的文字及其规范表达。总不用自己创造一种文字来书写吧?即使创造了,别人能读懂吗?

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抒情,作者都会不自觉地借鉴前人的经验和观点。这些经验和观点可能是通过阅读书籍、文章、历史记录等获得的,也可能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体验积累下来的。

即使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并非完全原创,而是在他们的生长环境中逐渐驯化而成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会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产生深刻影响,使他们对某些事物产生特定的感悟和理解。这些感悟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当然,创新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

对创造的理解,完全可以站在不同的层面。本文一开头就讲了两种创造:

无中生有,是创造;有中生无,也是创造。

当我们来讨论“创造”的时候,应该在一个共同的理解下讨论。

比如,我们谈论的是“有中生无”的创造。虽然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人经验的借鉴应用,但并不意味着写作没有创造性。写作是一种将个体经验和感悟转化为文字表达的过程,这种转化本身,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一种创造。通过写作,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所以,既然做不到“从0到1”,那么就好好把已经有了的“1”拿过来用,做“从1到100”的事情,一律千篇。

所以,不必强求“从0到1”的“创造”“创新”,你写记叙文的情感、体验,你写议论文的道理、逻辑,别人都已经“玩”过了。

学习写作,好好掌握这项技能才是。

学习写作,好好掌握这项技能才是。

学习写作,好好掌握这项技能才是。

考试评分标准都明确告诉你三个大方向了——结构,材料,语言。

学习步骤也很清楚——习得,联结,迁移。

【链接】

1、《中考作文:“新颖”让作文“变态”,是写作的负担与阻碍》

2、《中考作文的精髓,关键一招:“抄”》

3、《陆生作:天下文章一大“抄”》

4、《陆生作:抄作文是一门技术活》

5、《陆生作:写作文就这一个方法》

【谈论】【言论】

1、慢慢积累,个个经历,没有速成。学作文,不走弯路,已是捷径。

2、不是每个素材都要写的,素材写不完,把方法学会,素材填进去就行。

3、作文的本质就是个套路。我们活着生老病死都是个套路。不要觉得套路是坏的。能掌握套路很牛了。关键是他们把套路给用死了。那就悲催了。(我们所谈论的“套路”是一个意思吗?)

4、有人说,高考作文和初中、小学作文完全是两码事,于是初中、小学就不把时间花在作文上了,到时候直接冲刺高考不更好吗?

问题是没有小学初中的积累,没有记叙文的积累,不仅记叙文不行,议论文根本没法冲。记叙文是议论文的底子。他想直接冲刺高考,本质上就是想去“表面上”套路一下。考试打分给不给这样的机会呢?

5、初中,对于头部的孩子来说,语文提分的空间也只有作文了。

6、怪不得我们小学班主任说过一句话,“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就是你初中三年的写作水平”。真的就是这样子,没有提高的。

7、老强调素材的老师是没水平的老师。就像你厨艺很差,给你再好的食材,又怎样?也搞不出好的菜肴。

8、表面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就像一个很丑的人化了很浓的妆,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很丑的人。

9、不是什么作文都能改的。就像一盘要红烧的鱼,结果清蒸了。又要把它变成红烧,怎么可能?这样的改,不叫改,叫重写。

10、同一篇作文,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分数,这个很正常。就像同一盘菜,有人觉得好吃,有人觉得不好吃。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