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药材薤白的功效与作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药材薤白的功效与作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zwwiki.cn/html/XieBai.html

薤白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薤白的名称、性味、归经、形态特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以及相关附方等内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种中药材的特点和应用。

Note:以下关于中药材薤白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薤白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基本信息

  • 名称:薤白
  • 英文名:Longstamen Onion Bulb
  • 拼音:Xiè Bái
  • 别名:薤根(《肘后方》),藠头(《陆川本草》),大头菜子(《新疆药材》),野蒜、小独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小蒜、宅蒜(《河北药材》),薤白头(《药材学》)。
  • 药材类别:根茎类

性味与归经

  • 性味:味辛;苦;性温。
  • 《木经》:味辛,温。
  • 《别录》:苦,温,无毒。
  • 《千金·食治》:味苦辛,温,滑,无毒。
  • 《医林纂要》:甘酸辛,温。
  •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 《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
  •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入药部分与产地分布

  • 入药部分:为百合植物小根蒜、藠子、长梗薤白或天蓝小根蒜等的鳞茎。
  • 产地和分布
  • 小根蒜:分布于除新疆、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地。
  • 芼头:我国长江流域和南部各首区广泛栽培,鳞茎多供食用,也有野生者。
  • 长梗薤白:分布于东北及河北。
  • 天蓝小根蒜:分布于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形态特征

1. 小根蒜

  • 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60cm。鳞茎近球形,直径0.7-1.5cm,旁侧常有1-3个小鳞茎附着,外有白色膜质鳞被,后变黑色。叶互生;叶苍绿色,半圆柱状狭线形,中空,长20-40cm,宽2-4m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花茎单一,直立,高30-70cm,伞形花序顶生,球状,下有膜质苞片,卵形,先端长尖;花梗长1-2cm,有的花序只有很少的小花,而间以许多的肉质小珠芽,甚而全变不小株芽;花被片6,粉红色或玫瑰色;雄蕊6,比药被长,花丝细长,下部略扩大;子房上位,球形。蒴果倒卵形,先端凹入。花期5-6月,果期8-9月。

2. 芼头

  • 特征:与小根蒜相似。主要区别为:鳞茎数枚聚生,狭卵状,直径1-1.5cm;鳞茎外皮白色或带红色,膜质,不破裂。叶基生,2-5枚;具3-5棱的圆柱状,中空,近与花葶长。花葶侧年,圆柱状,高20-40cm,总苞膜质,2裂宿存,伞形花序半球形,松散,花梗为花被的2-4倍长,具苞片;花淡紫色至蓝紫色,花被片6,长4-6mm,宽椭圆形至近圆形,钝头;花丝为花被片的2倍长,仅基生部合生并与花被贴生,内轮的基部扩大,两侧各具1齿,外轮的无齿;子房宽倒卵形,基部具3个有盖的凹穴;花柱伸出花被。花、果期10-11月。

3. 长梗薤白

  • 特征:植株无葱蒜味。鳞茎单生,卵球状或近球状,直径1-2cm;鳞茎外皮灰黑色,膜质,不破裂,内皮白色。叶圆柱状或近半圆状,中空,具纵棱,沿纵棱具细糙齿,等长于或长于花葶,宽1-3mm。伞形花序疏散;小花梗不等长,长7-11cm,基部具小苞片;花红色至紫红色;花被片基部彼此靠合成管状,花被片长7-10mm,子房每室具6胚珠。花果期7-9月。

4. 天蓝小根蒜

  • 特征:鳞茎近球形,直径1-2cm,基部常具外皮暗紫色的小鳞茎。鳞茎外皮暗灰色,纸质,不破裂,内皮白色,膜质。叶3-5枚,条形,背面具1条纵棱,有时为三棱状条形,干时常扭卷,比花葶短,宽2-5mm,到花期逐渐枯死;叶片和叶鞘光滑或沿纵脉具细糙齿。花葶高25-85cm;伞形花序球状或半球状,具多而密集的花,有时具珠芽;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2-6倍;花天蓝色,干后常变蓝紫色。花、果期6-8月。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鲜品30-60g;或入丸、散,亦可煮粥食。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
  • 注意事项:气虚者慎服。
  • 《食疗本草》:发热病人不宜多食。
  • 《本草汇言》:阴虚发热病不宜食。
  • 《本草从新》:滑利之品,无滞勿用。
  •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热,忌与韭同。

功效与作用

薤白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白带、疮疖痈肿等症状。具体应用包括:

  • 《本经》:主金疮疮败。
  • 《别录》:归于骨。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
  • 《千金·食治》:能生肌肉,利产妇。骨鲠在咽不下者,食之则去。
  • 《唐本草》:白者补而美,赤者主金疮及凤。
  • 《食疗本草》:治妇人赤白带下。
  • 《本草拾遗》:调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内常恶者,但多煮食之。
  • 《本草图经》:补虚,解毒。主脚气;煮与蓐妇饮之,易产。
  • 《本草衍义》:与蜜同捣,涂汤火伤。
  • 《用药心法》:治泄痢下重,下焦气滞。
  • 《纲目》: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温补助阳道。
  • 《本草备要》:利窍。治肺气喘急。
  • 《本草逢原》:捣汁生饮,能吐胃中痰食虫积。
  • 《岭南采药录》:和生盐捣烂敷疮;被铁针伤,留铁锈于肌肉,敷之可以吸出。能发散解表,健胃,开膈。
  • 《南京民间药草》:打烂外敷,治各种疮疖。另外取野菊花煎水内服。

相关附方

  1. 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 栝楼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栝楼薤白白酒汤)
  1.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 栝楼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栝楼薤白半夏汤)
  1. 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楼实一枚(捣)。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枳实薤白桂枝汤。①方以下出《金匮要略》)
  1. 治赤痢:
  • 薤、黄柏。煮服之。(《本草拾遗》)
  1. 治赤白痢下:
  • 薤白一握。切,煮作粥食之。(《食医心镜》)
  1. 治奔豚气痛:
  • 薤白捣汁饮之。(《肘后方》)
  1. 治霍乱干呕不息:
  • 薤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半,顿服,不过三作。(《独行方》)
  1. 治灸疮肿痛:
  • 薤白(切)一升,猪脂一升(细切)。以苦酒浸经宿,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敷上。(《梅师集验方》)
  1. 治手足瘑疮:
  • 生薤一把。以热醋投入,封疮上。(《千金方》)
  1. 治咽喉肿痛:
  • 薤根,醋捣,敷肿处,冷即易之。(《圣惠方》)
  1. 治鼻渊:
  • 薤白三钱,木瓜花三饯,猪鼻管四两。水煎服。(《陆川本草》)
  1. 治食诸鱼骨鲠:
  • 小嚼薤白令柔,以绳系中,持绳端,吞薤到鲠处,引之。(《补缺肘后方》)
  1. 治妊娠胎动,腹内冷痛:
  • 薤白一升,当归四两。水五升,煮二升,分二服。(《古今录验方》)
  1. 治赤白痢疾:
  • 薤头60克,糯米60克,煮稀饭食。
  1. 治小儿疳痢(包括慢性肠炎):
  • 鲜薤头洗净,捣烂如泥,用米粉和蜜糖适量拌和做饼,烤熟食之。
  1. 治胸痹心痛:
  • 薤白10克,瓜蒌仁10克,半夏5克,水煎去渣,黄酒冲服,一日两次。
  1. 薤白粥:
  • 薤白10-15克(鲜者30-45克),与粳米100克共煮粥。煮熟后油盐调味食用。有宽胸行气止痛作用,适用于冠心病之胸闷不舒或心绞痛,老年人慢性肠炎、菌痢。
  1. 薤白汤(《奇效良方》)治霍乱,干呕不止:
  • 薤白(切细)1握,生姜(切细)15g,陈皮(去白)9g。上用水2大盏,煎至七分,去渣,分2次温服。方中薤白温中通阳,下气散结,为君药。
  1. 薤白粥(《奇效良方》)治反胃,无问久新冷热皆治:
  • 薤白2茎,鸡子(去黄)3个,人参(切细,以水1大升,煎取3合),白粟米10g。上3味(薤白,鸡子黄,白粟米)同煮煎,搅匀,与温热人参汤相和调,不拘早晚,顿服,如思食,即与粟米粥饮,渐渐加粳米和之。方中薤白温中通阳,下气散结,为君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