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张谓《早梅》赏析及同步练习
【悦读】唐•张谓《早梅》赏析及同步练习
早 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词句注释】
1.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宋柳永《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2.迥(jiǒng):远。村路:乡间小路。唐李群玉《寄友》诗:“野水晴山雪后时,独行村路更相思。”傍:靠近。
3.不知:一作“应缘”。应缘,犹言大概是。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一作“经春”。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白话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道寒梅靠近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
【作品赏析】
《早梅》是唐代诗人张谓创作的一首七绝。自古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一树寒梅白玉条”,开篇描写早梅之娇美,有色、有形、有神,写出了寒梅的洁白如玉,令人仰慕,令人陶醉。“一树”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满树”,形容花开得密、开得多,即满树都是盛开的鲜花。“寒梅”一词意在突出一个“早”字,同时也与题目中的“早”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扣题。“白玉条”三个字既写出了梅花花朵的颜色、质地,描绘出了梅花枝杈的姿态和神韵,也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形象而传神。
“迥临村路傍溪桥”是对梅的生长环境的具体交代,突出梅的高洁。“迥临村路”,也就是远离喧嚣的尘世,不与世俗同流;“傍溪桥”,仿佛寒梅是有意远离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桥边,独自悄悄地开放,赋予早梅以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突出了早梅的不畏严寒、不与世俗同流的高贵品格。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也为下句作了铺垫。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抒发了诗人初见桥边梅花近水早发的惊喜之情。因为“近水”才“先发”;因为“不知”才“疑”,因为梅花洁白如玉才“疑是经冬”“未销”的“雪”,这样写来,就使人读起来觉得更为传神,更能将诗人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化尽的冬雪压在枝头。这不仅与首句的“白玉条”紧密呼应,同时也更好地显示出梅花的洁白和凛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从而含蓄婉转地把诗意落到实处,使诗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唤起了人们对早梅的倾慕之情。
这首绝句,仅二十八个字,就能将梅花写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颖之外,还在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颜色(洁白)、地点(偏僻)、季节(早春)、气质(耐寒)、姿态(俏丽)等特征,加以艺术的提炼和概括,并借助像“白玉条”“冬雪压枝”等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传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气质,令人赞叹。虽然作者在作品中没有一处议论和礼赞的词句,却巧妙地刻画了早梅凌寒傲雪的高贵品格。
【作者简介】
张谓(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天宝二年(743)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中任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同步练习】
1.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2.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3.“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句语言质朴,但着无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4.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5.第四句“疑是经冬雪未销”中的“疑”字用得好,请加以分析。
6.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7.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2.“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3.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晴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4.本诗则侧重写梅开放之“早”;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句诗可以看出来。
5.诗人把寒梅疑作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写出了梅花的洁白;融入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同时流露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6.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7.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