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质奇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完美融合
峨眉山:地质奇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完美融合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以其独特的地质结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这座被誉为“仙山佛国”的名山,不仅是中国AAAAA级旅游景区,更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本文将带你走进峨眉山的地质奇观,领略这座神秘山峰的自然之美。
地质奇观:桌状山与大火成岩省
峨眉山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组成,通常所说的峨眉山是指主峰海拔达3099米的大峨山。这座山峰不仅是一座自然景观,更是一座地质博物馆。
桌状山的形成
峨眉山是一座典型的桌状山,其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桌状山的形成大多与地质构造有关,属于断块山的一种,是断层中相对上升的部分,即地垒部分。
静待日出
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就有三座这样的桌状山——峨眉山与瓦屋山、大瓦山。它们呈品字鼎立,之间距离约30km,被誉为“中国的桌状山”。三座山体有最显著的共同点:山顶平缓,山体突兀,四周有近千米的绝壁或陡坡。构成山体的岩石主要为层理近水平的二叠纪灰岩,之上则是数百米厚的玄武岩,两种不同岩石共同构成了最为险峻的悬崖绝壁和桌状平顶山。
峨眉山微微倾斜的山体(李忠东 摄)
峨眉山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品字形桌状山群的东峰,其大断崖仅在东坡规模最大,垂直高度约800米。由于构成峨眉山山顶的岩层层理有较明显的向西倾斜的角度,因此峨眉山的山顶面并不接近水平,而是呈略向西倾的平缓斜坡面。整个山体好似一张台面倾斜的巨大方桌,卓然挺立在云海之上。
地质演化史
早在距今约8.5亿年前的震旦纪,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规模的岩浆运动从海底喷薄而出,形成了厚达400多米的峨眉山玄武岩;2亿年前的三叠纪,峨眉山结束了海洋历史,进入大陆环境阶段;距今7000万~300万年之间的喜马拉雅运动中,造山运动、断裂运动、岩浆活动此起彼伏,形成了峨眉山的基本格局。
峨眉山层层叠叠的岩石,犹如一部天然地质史书,从山脚到山顶,有距今约6.8亿年至2.5亿年的地层出露,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外露,构成了研究和重塑中国南方地质演化历史的典型剖面,被誉为“震旦第一山”“地质博物馆”。
玄武岩与大火成岩省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赵亚曾先生对峨眉山进行了研究,仅用5天时间,完成了峨眉山地区的第一幅地质图和第一幅地层剖面图测绘,最早发现并首次命名“峨眉山玄武岩”。在他所著的《四川地质简概》一文中,对其产状、特征均有描述,并标绘在金顶、千佛顶的地层剖面图上。这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研究最详细的地幔柱成因玄武岩,这也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唯一一个被国际地学界承认的大火成岩省”,与印度德干高原、美国的哥伦比亚河流域、东非埃塞俄比亚等处的大陆玄武岩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图(引自:星球研究所@陈志浩 制图)
峨眉山玄武岩是地下岩浆从火山中喷出或从地表裂隙中溢出后,凝结形成的火成岩,是一种细粒致密的黑色岩石。四川峨眉山金顶的玄武岩层覆盖在石灰岩上方,它是地壳拉张、大陆分裂的产物,是中国扬子台地晚二叠世玄武岩的典型代表,不仅有着重要地学研究意义,更兼具着极佳的美学观赏价值。
峨眉山玄武岩形成的柱状节理,表面为红色藻类植物。(李忠东 摄)
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的避难所
虽然二叠纪时期的峨眉山对于生物而言堪称“地狱”,但现在的峨眉山地处全球现代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深壑峭壁成为了诸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栖息地。
在这里,3700余种野生植物肆意生长,3200余种野生动物灵动可爱,堪称“动物王国”“植物乐园”。
珙桐
杜鹃花,峨眉山的一大特色,从小灌木到高大的乔木,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生长着各类杜鹃30余种,其中“峨眉光亮杜鹃”“波叶杜鹃”“无腺波叶杜鹃”“峨眉银叶杜鹃”为峨眉山独有。每年4月~6月,是观赏杜鹃花最佳的时节,从海拔500米的报国寺到海拔3099米的万佛顶,杜鹃次第开放,千姿百态。
峰顶花海
峨眉拟单性木兰,峨眉山特有的植物,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1999年峨眉拟单性木兰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极度濒危(CR)物种。
峨眉拟单性木兰(图源:四川林业局)
峨眉山猴最为人喜爱。这些活泼可爱的猴子,学名藏猕猴,也叫藏酋猴,因为尾巴只有几厘米,比一般猴尾短很多,也叫“短尾猴”。它们比一般猕猴个子更大更强壮,在游客面前十分大胆,因此也成为了游客们拍照留念的热门对象,是峨眉山独具一格的“活景观”。
如今峨眉山景区大约有14个猴群582只猴子
峨眉山的地质奇观和生物多样性,共同塑造了这座神秘山峰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地质学家还是自然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