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当成情绪垃圾桶,倒了好多年的怨气,我该怎么办?
被妈妈当成情绪垃圾桶,倒了好多年的怨气,我该怎么办?
在许多家庭中,子女常常被父母当作"情绪垃圾桶",长期承受父母的负面情绪倾诉。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扭曲。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深入分析"情绪垃圾桶"现象对子女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应对建议。
在涉及原生家庭的创伤疗愈中,心理咨询师很容易发现不少来访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作为孩子,却是父母或者家庭的"情绪垃圾桶"。
有这样一个案例:
女生A的爸爸出轨并且离家出走,带着行李住到了婚外情对象的家里。父母因为这件事总是在争吵,各种闹离婚。
女生A从小就跟妈妈更亲近,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会跟妈妈分享,像一种朋友关系。因为遭到丈夫的背叛,妈妈很伤心,于是她常常跟女儿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希望女儿站在自己这一方,为自己评理和讨公道,帮助自己劝说丈夫回心转意,或者希望女儿替自己好好"教育"一下丈夫,甚至让女儿去找小三"算账"和"谈判"。
听妈妈控诉,是女生A生活中的主旋律。起初,女生对妈妈心疼得不行,跟她一起气,一起哭,安慰妈妈,充当她的情绪垃圾桶,想要快快长大保护妈妈。
但渐渐地,女生开始力不从心了,每次听妈妈倾诉负面情绪都会给她带来很大压力,觉得心里烦闷,喘不过气,让她痛苦不堪。
最后,她的学业一塌糊涂,寝室里的人际关系一团糟,自己的情绪陷入抑郁和崩溃的边缘。
持续接受负能量,后果有多严重?
从心理上讲,孩子都是爱父母的,他们天生具有保护父母、保护弱者的本能。面对诉苦的母亲,孩子会不由自主的想帮妈妈解决问题,但又没有能力。这使得孩子承受了不必要的压力,感到自责和委屈。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因为过度的被消耗、委屈、恐惧、痛苦,一直生活在困惑与混乱中,很难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深信自己不被爱、被遗弃、不值得。长大后,他们在面对各种人际关系甚至面对自己时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负面情绪,往往传染性更强,潜移默化中,孩子很容易被同化。
案例中女生A的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替代性创伤。
"急别人之所急,忧别人之所忧",对别人的痛苦太能感同身受,反而令自己不堪重负,好像自己也经历了别人的痛苦,饱受困扰甚至内在崩塌。
而最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的,就是家庭内部。
理论上来说,家应该是有爱的地方。这种爱,包括被认可、被欣赏、被保护等等。并非可有可无,而是生存必需。
可很多时候,家庭内部状况并不如此。父母无法满足彼此的情感需求,关系出现创伤甚至危机时,本该享受父母滋养的孩子,或主动承担负面情绪,或被用来当作替补。
如果是儿子,往往更容易"被承担"丈夫的角色,以弥补妈妈的情感空白。而如果是女儿,则更容易把自己代入妈妈的痛苦中。
就像案例中的女生A,妈妈不断地说自己的痛苦,自然会启动她的共情机制。她对妈妈的痛苦感同身受,最终被妈妈的痛苦淹没,好像是自己在经历不幸的婚姻,觉得婚姻可怕。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女性天生同理心强于男性,因此也特别容易被父母"自然选定"为情绪垃圾桶。
但无论儿子还是女儿,分担父母的痛苦,几乎都是本能的选择。
亲子职能反转之痛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
但有些父母,尤其是妈妈,更像是一个缺爱的孩子。她需要年幼的孩子全身心地关注自己,确认自己的感受,并在她伤心绝望的时候,帮她找到继续活下去的意义。但这个责任太重大了,根本不是一个小孩子的人格力量所能承受的,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种现象,就是英国心理学家、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所说的"亲子职能反转"。具体的表现就是:孩子和父母的角色颠倒过来了。也就是说,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变成了孩子,而孩子变成了父母;也可以说,父母变成了小孩,而孩子变成了大人。
而如果不成熟的父母让孩子去承担本应该大人处理的事情时,孩子做不了任何事情,只会被父母的烦恼所折磨所压垮。
在这种反转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可以投射焦虑,比如发脾气、诉苦,但是孩子不行。久而久之,孩子的身心被父母的情绪塞满,逐渐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失去了连接——这也是最可悲的结果。并且孩子越小,那种无力无助的感觉对ta的伤害就越大,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会出现"亲子职能反转"这种现象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 心理边界不清晰
比如案例中的女生,她的妈妈常常跟她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希望女儿站在自己这一方,为自己评理和讨公道。
每一次,妈妈满肚子的委屈、怨恨、绝望,全部宣泄了,但女儿却在越来越强烈的精神痛苦中感到:她好像拖着一个溺水的人,她必须救她,负担她的重量,可是她自己却又觉得自己也越陷越深、精疲力竭了。
这种母女关系看上亲密,实际上完全没有心理边界,对于孩子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 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说过:关系的本质,就是谁向谁投射焦虑、谁为谁承担焦虑。
好的父母,除了给孩子提供吃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替孩子消化焦虑。而人格不成熟的父母,不仅不能为孩子消化焦虑,还要反过来让孩子从小成为他们情绪的容器。
比如案例中的妈妈,她想让丈夫回心转意,但没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只能逼迫女儿去"教育"一下丈夫,甚至让女儿去找小三"算账"和"谈判"。
正常而健康的关系中,强者为弱者承担焦虑;在病态的、反转的关系中,强者向弱者宣泄焦虑。
没有人应该成为其他人的"情绪垃圾桶"!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说过的:放下别人的课题,懂得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为自己负责,不干涉他人的选择和人生。要知道人与人如果离得太近,就会什么都看不见。关心人的时候,如果情动得太切,就很容易沦为控制。保持"边界感"和"距离感",心之间才会亲密无间。
如果你作为别人的子女,正不幸地被妈妈(心理圆:其实不仅仅是妈妈,也有爸爸,或者其他主要抚养者都是有可能的)当成情绪垃圾桶,你可以这样做:
- 设定自己与妈妈之间的情绪界限
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妈妈对孩子有很强烈的倾诉需求,特别是她有很多负面情绪无法消解时。但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遭遇不同的事件、来自各方的压力,担任不同的角色,所以帮助朋友或者亲人分担负面情绪时,可能没有办法每一次都完美满足对方的需求。
所以你要判断,你需要设定一个自己可以给予的界限。哪一刻你觉得可以倾听妈妈,哪一刻你觉得没有办法做到?哪些事情是你可以倾听的,哪些事情对你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当界限明确了,你的情绪也能越来越稳定,状态越来越好,就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妈妈的抱怨了。
- 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
当然你长期接收来自妈妈的负面情绪,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负面的情绪带有大量的消极负面的动力,会让倾听的人也被这些情绪感染。
所以你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保持一定的自我觉察,当自己的情绪激动或者低落的时候,先去问自己:
我怎么了?
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要怎么去表达?
我可以走出现在的情绪吗?我应该怎么做?
这样就可以让自己慢慢稳定情绪,而不是陷入负面情绪的漩涡。
- 帮助妈妈从原有的生活模式中走出来
妈妈有负面情绪,说明她在生活中承受了很多压力,她的需求长期被忽略,得不到满足,就会转化为负面情绪。
要想摆脱这种现状,还是要帮助妈妈找到自我,寻回自信。要多给她正面积极的回应,认可她、理解她、接纳她,然后鼓励她做回自己,去尝试一些一直想做又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
让她从原有的生活模式中走出来,多去体会一些新的内容,帮助她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当她在这些新的体验中找到全新的自我,就会产生自信,以往困扰她的问题对她的影响就会逐渐淡化,也就不会再产生那么多的负面情绪,或者及时再有负面情绪出现,她也会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和消化,不会再陷入无休止的消极状态中。
无论怎样,与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的。愿大家都能逐渐摸索出舒适的与父母相处、沟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