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38年只干一件事,60后养鸡“达人”用匠心铸就品质鸡蛋
坚守38年只干一件事,60后养鸡“达人”用匠心铸就品质鸡蛋
创业之路:两次扩建,迎来新转折
1987年,24岁的刘立民购买了600只商品蛋鸡苗,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棚舍,正式踏入养鸡行业。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年,他的鸡群爆发了球虫病,导致三分之一的鸡死亡。这对于刚刚起步的刘立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放弃,而是每天翻阅相关书籍,外出学习养鸡经验。经过不断摸索,他的养殖事业逐渐步入正轨。
1999年,禽流感疫情暴发,刘立民的养鸡场再次遭遇重创,3000只鸡仅剩300只。无奈之下,他卖掉了剩余的鸡。这次危机让他深刻认识到,养殖行业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热爱养鸡的他下定决心,重新开始大干一场。
2000年,积累了10多年养殖经验的刘立民决定扩建养殖场,将规模扩大到40亩。他投入了全部家当30万元,资金不够就跟亲戚借钱。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养殖场逐渐回本,并实现了盈利。
追求品质:科技赋能,打造放心鸡蛋
走进利民智慧养殖鸡舍,全自动智能净水设备、全自动化智能饲料设备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只有依靠科技,才能提高效率,鸡蛋的品质也能提升,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刘立民表示。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刘立民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他深知,只有优质的鸡蛋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因此,他在饲料选择、饲养环境、疾病防控、水质等方面都严格把控,力求让每一枚鸡蛋都富含营养,口感鲜美。他常说:“只有肯下本,用好料,产出来的蛋品质才高。”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他的鸡蛋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刘立民与鸡打了半辈子交道,对鸡的习性了如指掌。他能一眼看出哪些鸡蛋是双黄蛋,哪些鸡可能生病了。他说:“养鸡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让每一枚鸡蛋都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放心食品。”
两代人的接力:从600只到40万只鸡
在刘立民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和女儿也加入了养鸡事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共同将蛋鸡事业做大做强。两代人的共同努力,让这个养殖场焕发出新的生机。38年来,他从最初的600只鸡的小鸡舍到如今的170多亩示范园;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两代人共同奋斗,刘立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从我父亲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我们不仅要传承他的精神,还要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让养殖场更加现代化、规范化。”刘冉表示,下一步,她将通过电商等新媒体平台将鸡蛋销往全国各地,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如今,刘立民的养殖场已经成为当地规模化养殖行业的标杆企业,他的鸡蛋也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品牌。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继续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放心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