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说清食材搭配的秘密,做什么菜都不怕
一篇说清食材搭配的秘密,做什么菜都不怕
食材搭配是烹饪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搭配不仅能提升菜品的口感,还能让食材的营养得到更好的发挥。下面是一些实用的食材搭配技巧,帮助你做出更美味的菜肴。
素菜和调味料类
1. 炒空心菜时,要用大量蒜末
无论是清炒、腐乳炒还是虾酱炒,空心菜都离不开蒜。热锅冷油爆香蒜末,先放入菜梗再放菜叶,炒出来的空心菜才更有灵魂。建议一把约7、8两的空心菜,配5、6瓣蒜,比轻轻浅浅地放两颗蒜头炒出来的空心菜要好吃得多。
2. 蒜蓉豆豉酱需要炒出香气
无论是做豉汁蒸排骨,还是蒜豉鸡,或者只是简单地炒肉,蒜蓉和豆豉这个固定组合几乎随处可见。蒜瓣切碎成蒜末,豆豉略泡水后,需要用热锅冷油小火翻炒出香味,这样做出的酱料才合格。注意火力不能太大,蒜蓉很容易糊。油要多一点,蒜蓉和豆豉的香气才能充分释放。
3. 炒洋葱时,可以勇敢地将其炒焦
洋葱富含糖分和蛋白质,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会产生"美拉德反应",使食材上色并产生香气。炒到焦黄的洋葱不仅香,而且极甜。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大量的洋葱做配菜时,因为洋葱出水较多,会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把它炒到焦黄。
4. 用鸡油搭配菇类,既鲜且润
鸡油和蘑菇这对组合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它们确实很配。在焖花菇的时候,用一小块鸡油或一大块鸡皮和花菇一起煮,用一点点油脂给予干蘑菇充分的润滑,蘑菇的鲜美就不会显得干涩。
河鲜海鲜类
5. 别只用生蒜蓉蒸海鲜
在制作蒜蓉粉丝蒸扇贝、虾或丝瓜时,可以将压好的蒜蓉取出一半,在热油冷锅里慢慢炒出香气,然后再和另外一半没有炒过的蒜蓉混合起来,做成"金银蒜"。这种做法能让蒜香味更浓郁,比单独用生蒜蒜蓉要好吃得多。需要注意的是,蒜蓉容易糊,炒"金蒜"时要注意热锅冷油小火慢慢炒。
6. 用白胡椒给鱼汤去腥增鲜
河鱼容易有土腥味,如鲫鱼豆腐汤、鲫鱼萝卜汤等经典搭配中,白胡椒是必不可少的。压十几颗白胡椒,和鲫鱼豆腐汤同煮,能有效去除鲫鱼的鱼腥味和豆腐的豆腥味。
7. 紫苏配鳝鱼、牛蛙、螺蛳、贝类、小龙虾
紫苏是这些食材的绝佳搭配,它们普遍比河鱼的土腥味更重,而紫苏的清香正好能克制这种腥味,既香且鲜。在湖南的菜市场上,紫苏通常是不需要单独买的,购买鳝鱼、牛蛙、螺蛳、小龙虾时,摊主自然会赠送。
8. 用鱼露的鲜,让食材更鲜
在炒小海鲜时,可以在配料里加一点鱼露。鱼露是用海鱼、海虾为原料,加盐腌渍发酵的咸鲜口味调味品。单独食用可能腥得难以下咽,但加在各种小海鲜、焗螃蟹之类的菜里,能以鲜增鲜,让鲜香加倍。
肉类
9. 如果想让肉汤更好喝,放几颗花椒
炖猪骨汤的固定香料搭配包括:老姜一块,八角桂皮各一,香叶两片,花椒十颗左右。花椒去腥增香的效果很好,炖好的汤香气会更醇厚不显单薄。花椒和八角搭配在一起,还可以刺激放大八角的香气。至于麻味完全不用担心,用油爆过的花椒更麻,水煮的麻味可以忽略不计。
10. 当你需要重口味时,请让花椒和辣椒同步出现,并过油
麻辣小龙虾、麻婆豆腐、水煮鱼,麻和辣是天生一对儿。在制作重口味菜肴时,让花椒和辣椒同步出现,并过油。做法很简单,如果是红烧类的菜式,在第一步就用比较多的油炒香花椒和辣椒,不够香就不要进入下一步。花椒中的挥发油是油溶性的,所以在炖汤的时候不觉得,热油中炒一炒,麻香扑鼻来。在制作时还需要注意,干花椒和干辣椒都比较容易糊,一炒糊就不香了,反而变得焦苦。除了热锅冷油小火慢慢炒之外,也可以提前把花椒和干辣椒冲洗一下,洗掉表面的灰尘再用厨房纸巾擦干,就不容易炒糊。
11. 猪肚煲汤必配白胡椒
猪肚包鸡或咸菜猪肚白果汤,也都需要放白胡椒。这是因为白胡椒除了可以去腥之外,辛辣的味道和猪肚部位相得益彰,搭配起来更符合"暖胃"汤水的人设。
12. 牛羊肉的点缀首选香菜
这是一条天经地义的搭配原则。
13. 用"甘味"的配菜攻克"野味"的食材
烧羊腩时,可以加入冬笋块、胡萝卜块和马蹄(荸荠)。很多有腥膻味的肉类都适合搭配一些有甜味的东西,比如萝卜炖牛腩,粤菜中加了冬笋和马蹄的枝竹羊腩煲。糖有"渗透压",这个渗透压的原理应用很广。腌肉时用老抽或生抽,利用糖的渗透压让肉质变嫩。对付腥膻味太重的食材,利用甜味食材中含有的糖的渗透压"挤出"腥膻味,菜肴的味道更香甜不腥气。
14. 炖羊肉时,必须加草果
草果的香味不如八角桂皮来得浓烈,但是对付羊肉的腥膻味,是刚好对症的。这种做法是从元朝就有的。
15. 有孜然辣椒的羊肉串才叫烤串儿
如果自己在家做烤肉,可以在抹上孜然辣椒料之后再刷一点油,但不要让肉的表面太湿润,务必把肉表面擦干一点。这是因为孜然辣椒亲油不亲水,质感要干香的才对,碰到水汽会觉得香味无力,不够劲儿。
烤羊排也需要孜然辣椒的蘸料。而牛羊肉腥膻味道的轻重,也和牛羊肉的年纪有关系。笼统地说,"年纪越大"的牛和羊,风味可能就会更重。西贝莜面村的烤羊肉串和烤羊排,都是选用的6~8个月的锡林郭勒草原羔羊,腥膻味就轻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