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考中进士还穷困潦倒?甚至有人饿死,清朝历史告诉你,大有人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考中进士还穷困潦倒?甚至有人饿死,清朝历史告诉你,大有人在!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3953344_121246117

在清朝,考中进士是否就意味着人生从此一帆风顺?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事实上,许多进士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反而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一纸功名背后的残酷真相

清朝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只是一个开始。考中的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进士仅三人,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进入翰林院。

绝大多数的二甲、三甲进士还需参加朝考。朝考内容随朝代变迁而改变,雍正年间考"诏""论""奏"三种文体,嘉庆年间改为诗赋。

朝考成绩优秀者可进入"老虎班",等待地方官职空缺。表现一般的只能进入进士班,排队等候选用。朝考制度的设立本是为了选拔真才实学,但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据史料记载,不少进士为了在朝考中脱颖而出,甚至提前打探考题,或是托人走关系。有的进士家境贫寒,无力支付打点费用,只能眼睁睁看着同科出身的富家子弟步步高升。

更甚的是,一些地方官员趁机索贿,开出天价"协助费"。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让许多寒门进士望而却步。

朝考的评判标准也备受争议。表面上看重文采,实则暗藏玄机。考官们往往会重点关注考生的家世背景和社会关系。有些出身名门的进士,即便文章平平,也能获得优异成绩。

相比之下,那些真正有才华但出身寒微的进士,即便文采斐然,也可能被埋没。这种不公平的选拔机制,使得朝考逐渐沦为权贵子弟的垫脚石。

寒门进士的生存困境

进入进士班的学子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在京城这个高消费之地,没有固定收入的进士们只能靠家里接济。

家境殷实还好说,家境贫寒的进士往往陷入困境。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从小养尊处优,根本不懂得如何谋生。

即便想当私塾教书,在京城这样的地方,谁会选择一个初出茅庐的新科进士?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些怀才不遇的进士喘不过气来。京城的生活成本远超想象,光是每日的基本开销就让人望而生畏。

据《清稗类钞》记载,一个普通进士每月仅房租就需要十两白银,再加上吃穿用度,月支出往往超过二十两。

而当时一个普通教书先生的月收入不过二三两银子。这种收支严重失衡的状况,让许多进士不得不变卖随身物品度日。

有的进士典当功名,有的甚至沦落到当街卖字为生。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进士因无力支付房租,只能寄居于寺庙或投靠同乡会馆。

在京城这个权力中心,人情往来成为另一笔不菲的开销。为了维系关系网络,进士们不得不参加各种应酬。但凡同年、同乡有喜事,都需送礼随份子。

这种人情负担,对本就入不敷出的寒门进士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有些进士为了省钱,干脆足不出户,与外界断绝来往,最终沦为"城市隐士"。

官场游戏中的命运

清朝的候补制度堪称一个巨大的人才积压池。一个官职往往对应多个候补,需要等待多年才能真正上任。

候补期间没有朝廷俸禄,全靠自己维持生计。有些进士几十年都未能补上,最终客死他乡。有些候补官员不得不依附地方大户,换取些许接济。

运气好的还能从督抚那里接些零碎差事,勉强度日。这种制度造就了大量有功名却无实权的"文化游民"。

候补制度的弊端不仅体现在等待时间漫长,更在于其不透明的运作机制。朝廷虽然规定按资历排序补授,但实际执行中却充满变数。

有的候补官员通过行贿快速获得实缺,而有的即便资历老到,却始终等不到机会。这种不公平现象在乾隆后期尤为严重。

据统计,当时仅京城就有数千名候补官员,其中不乏等待十年以上仍未得到任用的人才。

为了打发漫长的候补时光,一些进士开始钻研商业之道。有的与商人合伙开设钱庄,有的经营布匹药材生意。而这些经商行为往往被视为有辱斯文,遭到同僚非议。

更讽刺的是,一旦这些进士在商场上获得成功,反而会影响他们日后的仕途发展。许多人陷入两难:要么忍受贫困等待机会,要么放弃功名转行经商。

清朝官场的生存法则

在这种制度下,有背景有关系的进士往往能够优先获得实缺。有当官父亲的,能够通过"互相提携"快速上位。

有钱的可以通过"走通关系"获取实职。清朝特有的"人情社会"让寒门进士的处境更加艰难。

这种权力寻租的风气也为日后的贪腐埋下隐患。那些经历过长期候补煎熬的官员,一旦得势往往会变本加厉地榨取民脂民膏。

权力寻租的方式五花八门,其中最普遍的是"捐纳制度"。有钱的候补官员可以通过捐输获得优先补授的机会。

据《清实录》记载,嘉庆年间一个知县的实缺,市价高达数千两白银。这种明码标价的官职买卖,使得寒门进士望而却步。一些家境清寒的进士,为了筹措捐纳费用,不得不四处举债,最终陷入债务危机。

官场中还流行一种名为"代理"的潜规则。一些有实权的官员会招募候补进士担任幕僚,允许他们以师爷身份处理公务。这些进士虽然没有正式身份,却能借机积累经验,同时获得一定收入。

而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也导致了权力的进一步异化。一些代理官员仗着后台硬,经常越权办事,甚至参与贪腐活动。

雍正与乾隆的政策博弈

雍正帝在位期间,意识到候补制度的弊端,创新性地让候补官员参与查办贪腐案件。

发现贪腐可以替代原任官员上位,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贪腐之风。可惜好景不长,乾隆即位后为笼络人心,废除了这一政策。

这导致候补官员问题日益严重,到了清末甚至出现候补一品官沦为小贩的尴尬局面。直到曾国藩上奏朝廷,情况才得到些许缓解。

雍正改革的初衷是借助候补官员的力量整顿吏治。他设立了专门的巡查制度,让候补官员以暗访的方式调查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

这一政策收效显著,仅雍正九年就查处了数百起贪腐案件。同时,那些表现突出的候补官员也获得了实职机会。这种"以廉治贪"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候补官员的生存问题,也净化了官场风气。

而这项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一些权贵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开始在朝中散布谣言,称此举会助长告密之风。

乾隆即位后,为了稳定局势,逐步取消了这项政策。随后的岁月里,候补制度愈发僵化,甚至出现了"养老候补"的怪象。

一些年迈的候补官员,即便已经丧失了工作能力,仍在名单上占据名额,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积压的问题。

结语

清朝进士的命运启示我们,功名利禄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一纸功名难改命运,背后还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

那些饱经磨难的进士们,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背后的无奈与辛酸。功名似锦,也难掩生存艰难;纵使才高八斗,也抵不过现实残酷。

信息来源:《清史稿》《清实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