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如何帮助离异低保家庭走出困境?一个真实案例分析
社工如何帮助离异低保家庭走出困境?一个真实案例分析
社工通过运用任务中心模式,为一个离异低保家庭提供心理疏导、职业生涯规划和社区融入等服务,帮助家庭成员走出困境,重建生活信心。
案例背景
小红(化名),女,49岁,有过2次婚姻,目前离异状态,低保户,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小红有两个孩子,女儿(19岁)是与第一任丈夫所生,因8岁送回小红老家寄养在姨夫家,期间也是受尽嘲讽;儿子(15岁)是与第二任丈夫所生。小红二婚丈夫性格较为暴躁,经常家暴小红及其2个儿女,因此丈夫与子女的关系紧张疏远,是导致两人离婚(2024年)的直接原因。
意外从2022年女儿暑期来莞度假开始,女儿因晾衣服被困后坠楼身受重伤,在漫长的康复期,因饱受疼痛折磨与母亲倾诉自己不幸童年遭遇。因多年的情感压抑长时间没有得到处理,因而患上轻度抑郁并有轻度自杀倾向并且拒绝接受专业心理老师辅导。
需求分析
- 心理疏导的需求:小红的女儿有轻度抑郁伴随轻度自杀倾向,小红本人因女儿的情况非常困扰并且焦虑。
- 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小红表示女儿内心是想继续接受教育的中专结束后,但对于继续教育的专业方向以及工作如何找没有头绪。
- 社区融入的需求:小红表示女儿自意外事故后,基本非必要不会出家门口,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玩手机。
介入理论
任务中心模式把服务介入的焦点集中在为服务对象提供简要有效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目标,要求介入时间有限、介入目标清晰、服务简要、过程精密、效果明显、关注服务对象自主性。社会工作者通过定期走访,与小红及其女儿建立信任关系,协助她们逐一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鼓励她发挥自身优势,参与服务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服务目标
- 提供心理疏导方面:通过入户走访、定期会谈等方式,为小红及其女儿提供情绪支持,帮助她排解负面情绪。
- 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依据“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为理论基础,首先引导小红的女儿进行自我探索充分的认识与了解自己,然后再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最后再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等各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
- 促进社区融入方面:邀请小红及其女儿注册成为莞爱志愿者,并邀请其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
服务介入
- 提供心理疏导,增强生活的信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通过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为小红及其女儿提供情绪支持,疏导负面情绪,与她们梳理面临的困难并讨论解决方法,鼓励她付诸行动。在其信心不足时,社会工作者与她们回顾日常处理问题的方式,挖掘她们的优势与潜能,如小红能在其女儿出现问题时及时向专业人员求助并勇敢面对自己的问题;在面对家暴问题小红也没有退缩,经过自己的认真考虑,最终前往司法部门求助并得到专业意见后成功与丈夫离婚;小红女儿有画画的潜能,社会工作者通过放大优点并鼓励小红女儿保持优势等。社会工作者与小红及其女儿回顾以上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让其看到自身能力的提升,逐步增强了自信心。
- 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定位职业方向:社会工作者在与小红女儿面谈后了解到小红女儿因意外中专停学了一年,加上之前的专业并不是其优势与兴趣所在。社会工作者依据“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为理论基础,首先引导小红的女儿进行自我探索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包括自己的能力、兴趣、人格和需求与价值观等,也就首先掌控自己的内在世界之后,然后再协助小红女儿探索外面的世界,了解职业所需的能力、职业的分类与内容、职业所需的特质及各类职业的报酬率等。最后小红女儿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的美术设计方向的专业,并预计在2024年7月份,拆掉之前手术安在身体的钢板,待身体康复后找到适合的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 促进社区融入,增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与小红会谈中得知其女儿在意外事故后,性格变得非常内向,而且非必要从不出家门口。社会工作者通过前期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有计划安排辖区莞爱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一起入户探访,并在面谈中由莞爱志愿者向服务对象宣传推广莞爱志愿者服务,社会工作者适时引导,最后服务对象注册成为了莞爱志愿者,并表示期待后期可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2024年3月22日,在社会工作者的邀请下小红及其女儿参与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积极投身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活动后小红对社会工作者说:“我女儿好久没有笑过了,感谢你提供这个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
服务成效
社会工作者为小红及其女儿提供心理、情绪疏导,协助其宣泄内心负面情绪,挖掘她们的优势潜能,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为小红的女儿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为其拨开了云雾,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最后,社会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服务对象融入社区。
总结反思
个案中,社会工作者采用任务中心模式,协助小红家解决面临的难题。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注重挖掘小红及其女儿的优势潜能,逐步提高她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是给予服务对象及时回应,鼓励她们积极表达想法;二是当服务对象采取行动时,为其提供鼓励陪伴和支持;三是与服务对象讨论行动计划时,为其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供其更好地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