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新进展与诊疗误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新进展与诊疗误区
引用
MedSci-临床研究与学术平台
1.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9a90839e1551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W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此外,还会伴有其他系统损害现象。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临床上分为肝型、脑型、其他类型及混合型。
肝豆状核变性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多发于年龄<40岁的患者。该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临床体征和症状差异较大,最常表现为肝脏(包括肝硬化)和神经系统受累;眼部征象(Kayser-Fleischer环);溶血伴急性肝衰竭。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症状可不典型,因此对肝功能异常不能用常见肝病解释的患者应及时行K-F、血清铜蓝蛋白、24h尿铜、腹部超声、头颅MRI等检查协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症状前个体一般指以下3种情况:常规体检发现转氨酶轻度增高但无症状且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意外发现角膜K‐F环但无症状且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Wilson病先证者的无症状同胞行ATP7B基因筛查确诊。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头部CT可见一些病变,包括脑室扩大,MRI更为敏感。第三脑室扩张,丘脑、豆状核、苍白球可见局部病变,同临床亚型相关。
本文原文来自"神经科学论坛"
热门推荐
PPT制作完全指南:从基础技巧到实战应用
中国核潜艇激光武器:颠覆海上战争的未来形态,星链神话将破灭
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有关问题的思考
刘备的四位夫人:历史与传说
2024新生儿上户口:办理流程与所需材料详解
小型分布式光伏投资,绿色能源与收益的双重收获
因为一个梦改变人生:你的梦境里藏着什么潜意识秘密?
中山大学:高校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背上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商业房产交易税费计算及影响因素
异地恋期间如何减少争吵
法国纪实摄影巨匠布列松 & 罗伯特.杜瓦诺黑白人文摄影集
我国山茱萸市场规模不断扩张 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圆肩驼背】原理、解决思路、矫正训练
2024年北京中考,传递出这六大信号!
夜视仪:只有大国特种部队才装备得起,军用和民用差距巨大
人工智能如何预测欧洲杯比赛结果?
来邳州,风景这边独好
研究发现:这种饮食模式,有助于男性抗衰老
车位买卖需要小心哪些问题
“中国地质力学之父”李四光: 六年多“桂林时光” 刻下珍贵人生印记
面条瘦身秘籍:健康低卡面条的选择与创意搭配
《原神》梦见月瑞希全面解析
天上寂静约有二刻——浅析伯格曼《第七封印》
俄罗斯和蒙古国边界线漫长,两国边界如何确定?
GH3044和GH2132高温合金的熔炼与铸造工艺
芬兰的教育系统
蛋白尿危害及早期检测方法:肾脏病防治指南
拍婚纱照需要注意些什么坑?(拍婚纱照的6个常见消费陷阱)
Unity性能提升秘籍:开发者必知的优化技巧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