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方字
汉字探源:方字
"方"字是汉语中一个常用字,其现代汉语的意思包括"四个角都90度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方向"、"方面"、"地方"等。然而,关于"方"字的本义,历代字书的解释却各执一词。本文将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角度,探讨"方"字的原始含义及其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认为"方"字本义为"并船",但这一解释并未得到后世学者的普遍认同。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中提出,"方"字象耒之形,本义与农耕有关。《字源》则认同徐中舒在《耒耜考》中的观点,认为"方"字本义为"两人并耕即偶耕之义",而甲骨文中的"方"字多用于表示方向和方国,是"借用"而非本义。
鲁实先在《文字析义注》中提出,"方"字甲骨文字形"从人从冂",表示人居邑中,本义为"方国"。这一观点与许慎的"并船"说形成鲜明对比,更接近"方"字的原始含义。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秦小篆、隶书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方"字字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方"字的演变趋势是笔划越来越少,字形越来越简化。甲骨文中的"方"字有三种主要字形:一是人字及其上、左、右各有一短划(界划),颈部有一长横划连接左右两端的界划;二是省略头顶界划的字形;三是再省略左右两端界划的字形。金文基本沿用了甲骨文的全部三种字形,战国竹简则仅继承了最简化的第三种字形,秦小篆将左上短笔划与长横划连为一体,隶书则进一步简化为与楷书相似的字形。
实际上,甲骨文第一种字形更接近"方"字的原始造字法:一个人向前、后、左、右走动,丈量属于自己的地盘,会意领地。三个短划表示边界,绝非"饰笔"。这个边界代表人的生存空间,即领地。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人类氏族群体同样需要一定的领地以保证族群的生存。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这或许就是人们最初创造"方"字的客观依据。
中国俄罗斯界碑(网络图片)
综上所述,"方"字是会意字,本义为"领地",其他字义都是引申出来的。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我们仍然使用"中方"、"美方"、"俄方"、"中俄双方"等表述,这正是"方"字本义的延续。《说文解字》提到的"汸字",当是领地边界为河流,这也与现代国家界河的概念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