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就业的“危”与“机”:AI冲击与绿色转型的博弈
未来就业的“危”与“机”:AI冲击与绿色转型的博弈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推进,未来就业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近日,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经济论坛相继发布重要报告,揭示了这一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近日,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5年趋势》的旗舰报告。随后,世界经济论坛推出了《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报告汇集了1000多家全球领先企业雇主的最新观点,收集了22个行业和50余个主要经济体的最新就业数据。报告指出,随着新数字技术的迅速崛起,科技正在快速重塑各行各业。许多国家正试图通过设计并实施针对当地数字生态系统的具体产业政策来挖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潜力。
未来就业不确定性凸显
2024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为3.2%,低于前两年的平均水平。虽然失业率保持稳定,但是青年群体中很多处于未就业、辍学和缺乏培训状态,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较疫情前高出约4%,总数高达2820万。发达经济体老年人劳动参与率逐步上升,使总体劳动参与率在过去十年中提高了约1%,而全世界的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则有所下降。就业数据上反映出性别差距仍然很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女性明显少于男性,约1.73亿年轻女性失业,是年轻男性的两倍还多。
就业形势受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转型影响。2025—2030年,受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转型的影响,就业波动将占到总就业的22%。其中,将创造14%的就业,即1.7亿个工作岗位。预计届时将有9200万个工作岗位被替代,并产生78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全球范围内,预计部分一线劳动岗位增长最快,包括农民、建筑工、销售等;专业护理人员、教育从业者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专家、金融科技工程师、绿色和能源转型岗位也增长较快,而文秘和行政助理等岗位数量下降最快。未来将有约50%的雇主将重新调整业务以应对人工智能冲击,三分之二的雇主计划招聘具备掌握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员工,40%的雇主决定减少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员工数量。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雇主认为29%岗位需提升专业技能,19%的岗位可以内部调配,但有约11%的岗位无法获取技能提升,致使其就业前景面临重大风险。
全球生产率增长在疫情期间短暂出现后,随后呈长期下降趋势(减少0.5%)。主要工业强国在实现进一步增长也面临种种困难,加之国际冲突和高能源价格推高了成本,约束了发达国家的发展上限。许多欠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增长迅速下降。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制造业和高生产率的服务业结构转型放缓。相对于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不平等现象也没有系统性减少。国家内部普遍不平等现象可能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经济体缺乏体面工作机会的原因之一。在许多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都未能产生足够的溢出效应,在少数发达国家之外的生产性就业机会减少。在许多地方,特别是东南亚的部分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零工平台提供的临时工作所吸引,他们可能要面对更恶劣的工作条件和更不利的职业发展前景。
地缘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产业转型
主要经济体都与中国和美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地缘政治变动的风险将迫使全球公司的业务发展产生转向。推动了各经济体对于经济安全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有大概34%的企业业务面临调整,超过20%的企业主认为,贸易壁垒等限制性因素以及各国的补贴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公司运营。在新加坡,64%的雇主认为其公司业务将受到地缘经济分裂影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升级职业技能至关重要
预计到2030年,现有39%的岗位将在未来五年过时,59%的公司岗位需要技能升级,这意味着很多人技能成长持续性被迫中断。不过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这种趋势有所减缓。可能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持续学习,提升了技能,适应了新的就业环境。与2023年相比,保持长期学习的劳动力比例(50%)不断上升,这种趋势在几乎所有行业都保持一致。不同经济体受技能过时冲击的结果并不一致。相比高收入经济体,低收入和中上收入经济体以及冲突地区的经济体受影响更加严重。例如,统计数据中,埃及和津巴布韦有48%的劳动力面临技能过时的困境,中美分别为33%和35%。最低的丹麦为28%。
同时,公司也更加重视人才的受教育水平。在新加坡,有97%的公司计划将提升技能作为其关键的劳动力战略。58%的雇主在招聘中继续优先考虑具有大学及以上学位的职员,高于43%的全球平均水平。侧面证明了全球雇主对技能迭代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日本和中国香港的企业更重视多样化的人才库。该地区超过90%的雇主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是改变其组织的关键技术,分别有43%和19%的雇主认为新材料和生物技术是关键技术,这一比例高于全球同行(分别为30%和11%)。
鉴于目前的就业情况,70%的公司认为分析思维能力是最受重视的个人能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增长需求最快的技能,紧随其后的是网络安全等相关技术。作为对这些技术技能的补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韧性和灵活性也被认为越来越重要。领导力和社会影响力、人才管理、分析思维和环境管理能力也跻身前十大技能之列。报告建议,求职者可以重新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例如,成为大数据专家、AI机器学习专家和金融科技工程师以及软件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等。此外,掌握生物科学、环保和能源转型岗位技能,包括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环境工程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能就业前景较为广阔。
以创新方案应对未来挑战
为了应对就业挑战,全世界必须采取创新解决方案,竭尽可能创造更多体面工作。政策需要在国家和多边层面进行协调,重点是协调财政和技术资源,为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减免债务,进一步改善和缩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目标差距的能力。
增强政策组合的一致性。实现协调经济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是必要的。对实体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更公平地分配资源,提供更具有人文关怀的社会保障。增加地方教育和公共就业服务的预算有助于将投资的效益扩散至其他领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最近关于主要新兴经济体长期经济轨迹的证据表明,人力资本开发需要具有更为广泛的人文关怀,以使更大比例的劳动力从结构变化和工业发展中受益。
提升员工待遇,增强人才吸引力。欧洲有54%的雇主表示人才供应情况将恶化,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在东亚,有38%的企业反映有行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保障员工健康和福祉的权益将成为企业吸引人才的首要关注点,64%的企业家认为提升员工待遇是发展的关键策略,配合有效的技能提升措施,以及对人才晋升途径的改善,将使企业具有强大的人才竞争潜力。此外,政府增加对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资是非常受雇主欢迎的公共政策。例如,超过一半的东亚企业家表示,希望政府为员工再培训和提高技能提供支持,以便于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水平层面增加灵活性,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在中国香港,60%的企业更多地关注劳动力和社会保障问题,这一比例显著高于46%的全球平均水平。韩国50%的受访企业家计划为在职父母提供并补充育儿服务等,以此吸引和留住人才。
到2030年,预计仅有8%的雇主减少工资支出,52%的雇主会将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发放工资,企业的薪酬支付策略主要受员工的产出能力和为了保持竞争力留住人才和技术的目标所驱动。另外,在传统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企业主正在优先考虑员工成长战略,这些战略侧重于提高技能、优化自动化流程,帮助员工转变为成长型角色。
绿色转型提供更多体面的工作机会
增加投资以加速向绿色能源和流动性的过渡,促使政策制定者将产业政策重点放在这些领域。气候适应相关战略预计将在未来五年间影响其商业和劳动力市场,在美国,有55%的企业家强调气候适应是影响未来商业模式的关键趋势。自2023年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进一步增加到1620万个,占能源和公用事业部门就业的一半以上。通过对充电站和电网的大规模补贴和扩建公共基础设施,全球太阳能和氢能发电量激增,这有助于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增长。绿色转型产生的就业机会在全球分布不均,北美和亚太地区容纳了大部分新就业机会。其中,近一半的机会集中在东亚地区,仅中国就创造了可再生能源领域46%的就业岗位,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体面工作机遇较少。在未来五年,将有超过一半的中国公司通过加大采用缓解气候变化的技术来重塑其业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7%。
加速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
老龄化严重和人才缺口大的工业国家解决就业难题,就需要更多创新解决方案。对低收入国家来说,需要通过金融创新获得大量投资。随着发达经济体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日俱增,侨汇已经是除了外国直接投资之后低收入国家最重要的资金来源。目前,这部分大量且不断增长的侨民汇款往往只用于消费或非生产性投资,尚未被有效利用。如果用金融工具将其整合为专门基金,未来将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资源。为此,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国家开始探索侨民基金,作为后疫情时期提升投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