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中的印象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电影
影视艺术中的印象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电影
在影视艺术的广阔天地中,艺术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创新精神,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继上一篇文章对先锋主义运动的探讨之后,本文将聚焦于印象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电影这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深入解析它们的创作理念、技术手法和代表作品。
印象主义电影
印象主义电影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史学家亨利·朗格鲁瓦提出,用以指代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形成的一个电影流派。这一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他主张运用纯视觉的表现手段,将电影从“照相的现实”中解放出来,强调电影应该“忠实于艺术家主观印象的真实性”。这种创作理念与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印象派”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印象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包括:杰克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马赛尔·赖皮埃的《黄金国》(1912)、路易·德吕克的《狂热》(1921)、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和让·爱蒲思坦的《忠诚的心》(1923)。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镜头剪辑的节奏性,并大量运用主观镜头、移动镜头、高速摄影、软焦点摄影、变形构图、风格化的用光照明以及多重叠印的光学技巧。这些纯视觉的表现手段,至今仍是艺术电影的重要形式标记。
1924年,路易·德吕克在巴黎逝世,不久之后,印象主义电影流派逐渐走向解体。
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主要指20世纪20年代德国电影界将文学、戏剧和绘画中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的流派。电影史学家分析认为,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与德国电影艺术家对三种主题的热衷密切相关:神秘传说、在等级观念下的个性沦丧、以及带有疯狂虐待和精神错乱的性场面。
罗伯特·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和F.W.茂瑙导演的《诺思费杜拉》(1921)是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它们集中体现了表现主义电影的特征:通过弯曲的线条和倾斜的角度来扭曲真实事物的呈现;采用角度古怪的摄影和阴郁的高反差照明;演员则穿着风格化的服装,进行舞台化的表演。
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还包括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1)、弗里茨·朗格的《疲倦的死》(1921)、F.W.茂瑙的《最卑贱的人》(1924)。而保罗·莱尼的《蜡人馆》(1924)则被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最后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