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边朱雀桥
秦淮河边朱雀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首《乌衣巷》,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可感可及的景色,传达出绵长回味的深意,更让朱雀桥成为南京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之一。
几经重建,历经沧桑,朱雀桥边留下了无数动人故事、传世佳作,早已成为一个穿越千年、见证历史的文化符号。
南京古都 划为中轴
朱雀桥的名字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朱雀,朱雀象征着炎帝与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因地处当时宫城之南,与朱雀门相对,故得此名,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际上,朱雀桥原名南津桥,三国时期吴国建造。晋咸康二年(336年)王敦谋反,温岭将原桥烧毁,改用浮桥。当时,秦淮河上有二十四航,朱雀桥为最大者,故又称“朱雀航”“大航”。航长九十丈,阔六丈。这座桥不仅承载着车水马龙的过往,更承载着南京城厚重的历史。在朱雀桥内桥的东南侧、距离中华路不到10米处建有御道,这说明三国时期以后,内桥、中华门、朱雀桥、长干桥一段就已成为南京城市的中轴线。
朱雀桥。常在 摄
当时的朱雀桥是都城最主要的桥梁之一,也是古代出入南京南郊的必经之地。战时,朱雀桥可被撤除以阻断交通。由此可见,当时秦淮河河面宽广,堪称天险。唐朝时,刘禹锡的《乌衣巷》让朱雀桥声名大噪。然而,在天下动荡之时,这座名桥也难逃毁于战火的宿命。
现在的朱雀桥建于1998年,桥长19.5米、宽24米,位于南京秦淮区马道街西端。南京市秦淮区地名委员会在朱雀桥碑上这样描述:(古)朱雀桥位于今中华门东北,镇淮桥稍东,跨内秦淮河上,约在今新建的朱雀桥所在路段。
如今的朱雀桥,桥面与两侧公路相连,双向四车道连接起“寻常百姓家”。微微泛黄的悬铃木、银杏树下,桥上有匆忙而过的行人,也有驻足拍照的路人,有人间烟火气,也有历史的灵蕴。
历经沧桑 名扬天下
刘禹锡在写下《乌衣巷》的时候,尚未踏足南京,却赋予了朱雀桥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824年,刘禹锡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左迁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从长江上游来到了长江下游。和州同金陵(今江苏南京)隔江相望。六朝风云变换,云烟过眼后,唯有巍巍钟山、滚滚大江依旧立于天地,彼时的刘禹锡感慨万千,写下了包括《乌衣巷》在内的《金陵五题》,让朱雀桥声名远扬。
乌衣巷。常在 摄
可惜,朱雀桥下水依旧,物是人非叹沧桑。从唐时到清代,朱雀桥边的野草溪花开得更加妩媚,却愈见荒芜凄凉。残存的桥基,犹自坚强地证明着曾经盛世风貌。清朝时期,陈文述的《朱雀桥》诗云:“野草溪花媚晚凉,残基犹说晋咸康;镇注桥北无遗址,何处当年廿四航?”说明朱雀桥遗址在清代已难寻觅,当年秦淮河上的24座浮航今天也只见闻于传说了。
朱雀桥见证了南京城的繁华,承载着无数历史故事和文化记忆。据当地人介绍,明末时期,侯方域在朱雀桥畔结识了秦淮歌姬李香君,两人共订婚约。然而,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暗中送财物用于拉拢,被李香君识破。李香君不从阮大铖的安排,血溅定情诗扇,友人将扇上的血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起源于秦淮河畔,朱雀桥边的传奇剧本《桃花扇》,如今被改编成多种剧种,如黄梅戏、京剧、话剧等,频频上演,展现了其深远的影响力和经典地位。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畔
故地重游 回溯千年
南京市公布第二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晋时秦淮河上最大的浮桥,朱雀桥名列其中。如今的朱雀桥虽为重建,不再是古代的浮桥形式,仍然保留了其历史风貌。它不仅连接着出发地与目的地,更在心灵与文化的层面上连接起历史与现代。
朱雀桥及其附近的乌衣巷、夫子庙等名胜古迹,成为不少人心灵奇旅的乌托邦。乌衣巷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旧时王谢子弟善著乌衣,因而得名。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古居的主体建筑为来燕堂和鉴晋楼,另附有王、谢家族陈列、六朝历史和文化艺术陈列,具有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古居内特请诗书界名流撰写了记文、楹联,更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秦淮河夫子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