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安驿学校设计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安驿学校设计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文安驿学校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是一所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设计元素的教育建筑。学校的设计团队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貌,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创造出既现代又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空间。
项目概况
清华附中文安驿学校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内。文安驿古镇历史悠久,黄土文化、红色文化、驿站文化、窑洞文化、知青文化形成了这里厚重的文化沉淀和历史底蕴。2011年文安驿镇被确定为市级重点镇,201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文化旅游名镇。
项目地点:陕西省延安市
建筑类型:教育建筑
用地面积:121,795㎡
建筑面积:72,000㎡
设计时间:2016
竣工时间:2020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方案负责人:刘恒 王焕燃
施工图负责人:巫晓红 刘恒 吴宝智 沈小钧
方案设计:刘恒 王焕燃 吕珅 关震
施工图设计:巫晓红 吴宝智 沈小钧 鲍承基 方杨 李文虹 吴晓东 吕珅 张小鹏 韩宇 潘文楠
结构设计:姚卫国 左键 佟杰 张寿玲
给排水专业:刘玖玲 张磊 牛凯斌
暖通专业:詹泰益 郭斌 罗骁勇
电气专业:杨大强 田旭 张伟娜 石颖辉
景观设计:北京意景源创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陈巍
设计理念
工程的原旧址为文安驿小学和上驿村。整个用地形状为一不规则的三角形。用地北侧紧靠山体,因此用地范围内落差很大,南北最大高差约58米,东西最大高差约26米。总用地面积约12公顷(合计182.9亩)。学校包含初中部24班,1200名学生;高中部30班,1500名学生,总计2700名学生。
纵观用地四周,建有大量回迁楼,对于原山体的地形处理比较简单生硬,一般是切山或者垒成几个大台子,每个台子高差10-15米之间,许多楼建在台子之上,将原有村落的空间尺度一扫而尽。在我们的设计中为了给学生创造更为亲切的室外活动空间,使建筑的空间尺度能够最大的弱化,同时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山体的填挖方量,处理的方式是将场地处理为若干小的台地,各个建筑单体依山就势,高高低低,形成错落有致的总体布局。校园的中心,形成一个弯弯曲曲的山道,在建筑之间迂回曲折,直通校园最高处的艺术中心。因此校园不是采用常规的直接了当的轴线指向的布局方式,更多的是沿着地势,随形就势的有秩序地展开。使整个校园像一个小的村落,安静的依偎在大山脚下。
校园内有一环形道路,作为交通和消防的主要通道,而入口广场及校园内主要通道,所形成的道路框架,又体现着对工农红军“镰刀斧头”徽标的隐喻暗示,将红色文化体现在整体规划的框架之中。
对建筑形式、风格、以及材料的设想
建筑单体采用坡顶,为斜脊双坡,非常现代。不同方向的脊,高低起伏的坡顶轮廓,又像是连绵起伏的山体轮廓。同时也加强了校园的聚落空间的形态意向。
立面的风格,提取了陕北地区窑洞的拱形窗的形式语言,在研究陕北的地方民居的时候,借鉴了当地的民居院落组织的形态结构,同时也结合了大量的现代条形竖窗的处理方式,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同时,将地方的文化特点与现代简约的处理手法结合起来,使整个建筑既现代又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建筑材料的选择,考虑到清华校园建筑的色彩特色,依然以仿红砖的真石漆为主,景观中室外绿化及树种的选择,还有地面石材,碎砖的铺砌,则全部采用当地的地方材料。
在整个校园空间氛围的营造上,则希望形成丰富、宁静、具有学院派的空间气质,也使整个学校的空间氛围更人性化,趣味化,成为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的乐土。
校园规划组织及空间意向
校园的主校门设在南侧临近主路。主校门与城市道路之间设置小广场,形成出入口的缓冲区。在用地的西南侧设置辅助出入口,作为总务后勤的货流出入口,同时也作为宿舍区的机动车出入口。在场地的东侧设置第二个校门,作为学校的疏散出口,同时也作为礼堂和体育馆对外开放时的独立对外出入口。
由南侧的主校门一直向北,形成整个校区的中轴线。建筑功能布局分为五个区域,分别为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宿舍区、文艺观演区、体育运动区。考虑到地形的起伏和高差的设计关系,轴线的设计以蜿蜒曲折的上山步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步道的节点空间,结合建筑组团的设计布置不同类型的绿化景观,空间大小开合,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丰富、宁静、具有学院派的空间气质。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高中部教学楼1F+2F平面图
▲人文中心楼首层、三层平面图
▲人文中心楼南立面、1-1剖面图
▲食堂1F+2F平面图
▲艺术中心1F+2F平面图
▲综合实验楼首层平面图
▲综合实验楼1-1剖面图、西立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