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管后序贯治疗之争:无创通气或经鼻高流量氧疗
拔管后序贯治疗之争:无创通气或经鼻高流量氧疗
在ICU患者拔管后的呼吸支持治疗中,无创通气(NIV)和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是两种常见的序贯治疗方式。究竟哪种方法更优?一项来自西班牙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给出了答案。
拔管后呼吸支持的选择在危重症监护治疗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具有再插管高风险的患者。临床中两种常见的拔管后呼吸支持方式是无创通气(NIV)和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情况。
NIV通过面罩或鼻罩提供持续的气道正压,帮助维持肺泡开放,减少呼吸作功,从而改善氧合和通气。NIV特别适用于存在明显呼吸衰竭风险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肥胖患者或存在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HFNC是指一种通过高流量鼻塞持续为患者提供可以调控并相对恒定吸氧浓度(21%100%)、温度(3137 ℃)和湿度的高流量(8~80 L/min)吸入气体的治疗方式。HFNC适用于需要轻度到中度呼吸支持的患者,尤其是在拔管后早期阶段,帮助过渡到自主呼吸。HFNC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其舒适性,患者可以更自由地说话、进食和饮水,这在长期治疗中尤为重要。
因此,NIV和HFNC在拔管后的呼吸支持中各有优势,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风险因素。对于高风险患者,NIV可能是更优的选择,而对于需要较少呼吸支持且注重舒适性的患者,HFNC则可能更适合。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需求和临床表现,灵活应用这两种呼吸支持方式,以优化治疗效果。
下面分享一篇“拔管后带主动湿化的NIV与HFNC对拔管失败高风险患者再插管影响的随机试验”。
目的
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在预防拔管失败高风险的异质人群中不劣于无创通气(NIV)。然而,在某些患者亚组中,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旨在确定带主动湿化的NIV在预防具有≥4个风险因素(拔管失败风险极高)患者的再插管中是否优于HFNC。
方法
这是一项在西班牙两个重症监护室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2020年6月‒2021年6月)。纳入准备计划拔管且具有以下≥4个再插管风险因素的患者:年龄>65岁,拔管当天APACHE-Ⅱ评分>12,BMI >30,清除气道分泌物能力不足,困难或延长的撤机,≥2种合并症,提示需机械通气的急性心力衰竭,中度至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通畅问题,长期机械通气,或自主呼吸试验结束时的高碳酸血症。患者随机分配至拔管后接受带主动湿化的NIV或HFNC治疗48小时。主要结果是拔管后7天内的再插管率。次要结果包括拔管后呼吸衰竭、呼吸道感染、脓毒症、多器官衰竭、住院时间、死亡率、不良事件和再插管时间。
结果
182名患者中92名接受NIV治疗,90名接受HFNC治疗。接受NIV的患者中21名(23.3%)需要再插管,而接受HFNC的患者中为35名(38.8%)。NIV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20天对 26.5天)。其他次要结果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
结论
在拔管失败高风险的成年危重患者中,带主动湿化的NIV在预防再插管方面优于HF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