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罡”字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天罡地煞又是指什么?
“罡”字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天罡地煞又是指什么?
“罡”字常出现在《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但你真的了解它的读音和含义吗?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罡”字的读音、字形演变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网络用语与常见误解
在开始学习“罡”字之前,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上一篇的主要内容:日晷的"晷"字读作guǐ,它是一个会意字,由"日"和"咎"组成,其中"日"代表太阳,"咎"表示追究。这个字的含义主要与时间有关,既可以指太阳的影子,也可泛指时光或时间。在古代,"晷"还指一种利用日影来测定时刻的仪器,即日晷,它通过观察太阳影子在刻度上的位置来显示时间。此外,"一刻钟"的概念也与时间测量有关,最初源于古代的铜壶滴漏,后经过变化,一刻钟等于现代的15分钟。
“罡”字的正确读音与字形演变
“罡”的正确读音为gāng,与“刚”同音。
《正字通》里对“罡”字的注音为“居康切”,注音字为“刚”。
“罡”是“岡”的异体字,而“岡”又是“剛”的简体字。所以“罡”、“岡”、“剛”三字在古代意义上是相通的。
“罡”字的构成部分包括“网”(声旁兼形旁,表示捕猎工具)、“刀”(猎具或兵器)、“矢”(猎具或兵器)、“幸”(锁押)、“钺斧”(劈杀)。这些构件都与远古人类狩猎或作战有关,体现了果敢、勇毅的精神。
甲骨文中“罡”字的写法多样,有
、
、
、
几种写法,但基本结构是手持刀箭和捕网,表现出行猎或征战时的强悍无畏。
金文和篆文对甲骨文的字形有所简化和误写,比如将“钺斧”误写成“山”,导致“岡”被误认为“崗”。
隶书和楷书进一步简化字形,楷书异体字“罡”中的“正”是对“山”的误写,而“山”又源于对“钺斧”的误写,使得本义线索消失。
“罡”字的本义与引申义
“罡”字的造字本义是动词,表示持网持刀,挥钺搭箭,猎兽、追凶或杀敌,不过这一本意已由“刚”代替。
而“罡”字主要指北斗星的斗柄,即天罡星,常在文学作品中象征天空中的星象,如《水浒传》中提到的“罡星煞曜降凡世”。
此外,“罡”字也指山冈,即较平坦地区中的一块显著高地,如《水经注》中描述的“墓后有大罡,谓之马鞍罡”。
在道教文化中,“罡”还指高空的风,有时泛指强劲的风。
“天罡”与“地煞”的文化内涵
“天罡”一词,原指北斗七星的斗柄部分,后泛指北斗丛星中的三十六颗星。在道教中,天罡星被认为是神灵的居所,与三十六天罡神相对应,这些神灵具有驱邪避难的神力。
与天罡相对的是“地煞”,指地面上的七十二个方位或星宿,与七十二地煞神相对应,被认为有镇压邪气、保护平安的能力。
“天罡地煞”合在一起,常用来形容一种超凡的力量或神通,也用来比喻非常强大的人或事物。如《水浒传》,将梁山好汉中的三十六人比作天罡星下凡,七十二位则比作地煞星下凡,以此来强调他们的英勇和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