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总是在意他人评价的你:学会课题分离,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致总是在意他人评价的你:学会课题分离,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你是否经常因为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感到焦虑和困扰?你是否曾经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牺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篇文章将为你提供一个重要的启示:学会课题分离,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就一直是"别人家的好孩子",学习好、乖巧、从不惹事。可是,长大后,她不止一次和我说:"活在他人的期待里真的好累啊,每天都在情绪内耗。"
小时候,她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夸赞,表现得顺从又乖巧,看着大人的脸色行事;长大后,为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不懂拒绝、不自觉地讨好;每做一件事、说一句话,都小心翼翼、惴惴不安,担心他人的评价,害怕让别人不开心……
她的痛苦来自于太看重他人的评价。最近,我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词:课题分离。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之所以在意他人的眼光,是因为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他人的期待、他人的评价、他人的喜怒都是他人的课题,我们本就不必背负。明确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他人的责任,就能从精神内耗中得到解放。
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就是亲手交出了人生的自主权。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在面对着他人的评价。尤其是从小被"评价"着长大的孩子,他们很难戒掉成为别人口中"好孩子"的那颗糖。害怕自己出错,害怕自己被批评,害怕自己无法满足别人的期待。
长大后,期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无论是在工作中领导、同事的看法,还是在家庭中父母、亲人的希望,甚至是在网络上网友的评价……那么多声音都在试图拿捏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29岁还单身的我正面对着催婚的困扰:"你得抓紧呀,女孩子年龄越大越贬值,别太挑剔了""女孩子要什么事业呀,有个安安稳稳的工作就好了""你这样,让家里人怎么放心呀,你看看你的同学都有孩子了"……
似乎,只要不结婚,我就是彻底的失败者。我也曾经一度差点被这些声音吃掉,无论什么相亲我都去,想着要不就随便找个人结婚算了,至少可以让家里人放心。
在毛姆的《面纱》中,主人公吉蒂面对着类似的困境。吉蒂有一个希望她嫁入名门望族的妈妈,可是直到25岁,也没能遇到让妈妈满意的男士。直到后来,她的妹妹即将与一位富裕的外科医生的独子订婚,这让她陷入了尴尬和慌乱。她害怕无法满足家人的期待,也害怕他人的眼光与评价,于是匆忙与一位细菌学家费恩订婚。吉蒂生性活泼,并不喜欢这个腼腆又瘦小,还不擅长社交的男人。"我从来没有喜欢过你,我和你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我讨厌你喜欢的那些人,也腻歪够了你感兴趣的那些东西。"婚后的吉蒂过得痛苦不堪,没有任何幸福可言。
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她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忽视了自己的喜好,草草做出了选择。当你所有行动、所有喜怒哀乐都被他人的评价牵着走的时候,就彻底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何况,"满足他人的期待"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那么多的他人、那么多不一样的期待,你又如何能满足所有呢?就算是只满足一个人的期待,那份期待也是无止境的,满足了当下的期待还会有更多的期待在后面……困在他人的期待里,也就意味着你被困在永远讨好、永远恐惧、永远无法真正认可自己的困境里。主动放弃自我内心真正的期待与声音,其实是帮助别人对自己进行霸凌。
学会课题分离,才能得到解放。在《被讨厌的勇气》里哲人给青年的建议是:"关于自己的人生,能够做到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是的,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别人喜欢或者讨厌,别人做出怎样的行为,都是别人的课题。只有丢掉别人的课题、只关注自己的课题,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这让我想到了影后张曼玉。她在50岁的时候,突然登上了草莓音乐节,她想唱歌。大家都在说,"她疯了吗?"甚至因为嗓音不好听被骂上热搜。可是,她说:"为什么你们几句话,我就不许再玩这个游戏?我还要玩下去,要玩到我不想玩的那一天。"张曼玉如此飒爽的态度就是因为她做好了课题分离:网友的吐槽与不接受是网友的课题,而选择玩游戏是张曼玉的课题。张曼玉只需要将自己的课题做下去就好,别人的课题本就不必背负。
在这次巴黎奥运会上,潘展乐的采访也是如此。他说:"冠军是我们,不满意的应该是别人。"就像网友的评论一样,"00后的奥运冠军,不内耗!"学会课题分离是走出内耗的关键。拿冠军是中国运动员的课题,而不满意是他人的课题,何必放在心上?正如《活着》中写的那样:"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每当我们因为他人的期待或者评价而苦恼的时候,甚至想要用行动讨好时,要先静下来想一想,到底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他人的课题。学会接纳不可控的课题并将之抛去脑后,学会对超出自己边界的事情说不。专注于自己的课题,才能活得更自由、更轻松、更专注。
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是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果在你面前,有两个选择:"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你会怎么选?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哲人的选择是后者。在他看来,比起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更应该关心自己过得如何,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才能自由地生活。
在郭晶晶的身上,我看到了"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最好样子。在她做运动员的时候,她在跳水事业上拼尽全力,手握4枚奥运金牌,是名副其实的"跳水女王"。步入婚姻后,她没有被豪门吞掉,考取了国际泳联的裁判证,成为了奥运会跳水项目的裁判长,让公平从自己手上诞生。曾有媒体尖锐地问她:"你每天素颜不打扮,霍启刚会不会看上别人?"她的回答是:"霍启刚每天都有好好打扮,所以我不会出轨。"这就是郭晶晶的自我能量:敢于坚定自己鲜明的主体,不将自己的评判权交给别人,在成为理想自己的路上绝不犹疑、也绝不退让。
最近正在上映的电影《出走的决心》以一位女性:苏敏为原型。她前半生被困在女儿、妻子、妈妈的角色里,为了家庭不断妥协。在结婚前,她要照顾三个弟弟,工资全部上交家用,下班要回家给弟弟做饭。在结婚后,家里的开销全部归丈夫掌管,每一笔都要仔细对账,稍有出入就被怀疑。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收拾屋子,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不仅要忍受丈夫的尖酸刻薄,还要承担照顾女儿孩子的责任。她曾自嘲,"自己就像家里免费的保姆"。56岁的苏敏,想要摆脱这样的生活,她下定了"出走的决心",开启了自驾游之旅。她说:"我等不了了,我再等下去,我永远都走不了了,我也想有我自己的事情,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四年过去了,她跑过40多座城市,看到了广阔的风景,也收获了豁然开朗的人生。是的,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生活,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我们所有的课题中,最根本的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不畏惧他人的眼光,而是勇敢前行;不跟从他人的脚步,而是奔向自己的旷野;不完成他人的期待,而是成为理想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最后,想与大家分享《被讨厌的勇气》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石头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根本不可能!"不要为了获得认可而不断磨损自己,直到失去自己本来的样子。要大笑着做属于自己的梦、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热爱,大步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