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策略 | 什么因素可以催生一轮牛市?
市场策略 | 什么因素可以催生一轮牛市?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普遍关注什么因素可以催生一轮牛市?本文将从经济增速、企业盈利、资金流动性、政策预期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历史数据和当前市场环境,对2025年A股市场进行展望。
牛市与经济增速、企业盈利等基本面的关系:并非完全正相关
从历史情况来看,当期基本面的显著改善时,A股市场通常会有回暖表现,例如2016-2017年市场的上行阶段,以及2020年年中-2021年年中市场的上行阶段,均伴随着基本面的改善。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比如2014-2015年,行情持续展开,但当期盈利或盈利预期也没有明显的改善。
因此,基本面的改善和牛市的展开,两者并非完全正相关的关系。
牛市与估值的关系:并非完全正相关
对比历史上牛市启动时期的估值水平,包括破净个股的数量占比,并没有明显的数据表明当估值水平低至某一个水平,或是当破净个股数量占比到一定比例之后,一定能催生行情的上涨,尤其2014-2015以及2019年表现较为明显,因此,估值水平与牛市行情同样并非正相关,或是换一句话说,估值低不一定就是意味着要上涨。
流动性与牛市的关系:流动性改善能提振行情
回顾历史走势可以发现,流动性条件的改善,包括货币供应量的提升,公募基金发行数量增长、北向资金流入以及居民储蓄搬家等几个因素出现后,往往都对应着行情的快速爆发,无论是06-07年,还是2014-2015年的牛市行情,流动性氛围的宽松直接带来赚钱效应的增强,从而推升指数运行重心的抬高。
反过来看,当流动性极度收缩时,比如2024年萎缩至单日5000亿水平的成交量水平,往往对应着底部区间。因此,流动性的环境是行情的关键因素。
政策预期与牛市的关系:政策拐点是牛市重要催化
从历史行情来看,国内A股带有较为强烈的“政策市”痕迹,较为重磅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指数运行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政策出台前后往往能够有效扭转市场的预期变化,也是行情的重要起点。背后的逻辑也容易理解,政策转向之后,往往能够阶段性改变经济运行的状态,而经济状态改变之后自然会反映为市场的变化,这也是“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的由来。从历史来看,政策通常会是一轮市场行情的重要催化因素。
基于前文的框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大型宏观政策的出台以及延续性,叠加流动性环境的改善,将是牛市的重要催化,而伴随牛市的逐步展开,行情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则来自于经济、企业盈利等基本面因素的持续改善,同时也带动估值水平的提升,直到新一轮政策或是流动性拐点的到来,从而结束牛市。
因此,在下方2600-2700点之间的双底结构已经确认底部的基础上,站在当前3000点上方的位置,我们在来年需要重点关注的将是政策和流动性两大核心因素。
2025年A股核心因素分析
国内外政策环境预判
1.海外政策存在变数
(1)特朗普上任加大美国二次通胀概率
2024年11月,美国大选落定,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7任总统,并将于2025年1月20日就职。从最终选举的结果来看,特朗普和共和党几乎横扫美国两院,这就使得未来特朗普将更易于推进其政策主张,包括对内减税、对外加关税、宽财政、宽货币等政策,整体概况起来,“逆全球化”、“高通胀”和“高赤字”是特朗普施政的典型标签。
可以预计的是,伴随市场对美国经济预期的重新提振,美国国内二次通胀的概率也在加大。
对国内A股而言,特朗普上任的影响可能偏中性。一来对比上一次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2017-2020年,A股表现整体较强,反而是拜登在任期间的2021-2024年指数走势不佳。二来,虽然特朗普对外政策相对强硬,但从生意人的角度来看,尤其马斯克在中国产业布局较深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博弈仍有较大的回旋空间。三来,即使特朗普再度加码对我国科技以及其他产业的限制,也都在国内资金预期之内,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国内产业升级转型,坚定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逻辑。
(2)美联储降息节奏存在变数
美联储2024年9月中旬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结合欧洲央行,加拿大、澳洲等外围主要经济体的央行也均宽松货币,息宣告全球进入宽松周期。但依然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分阶段来看,在美联储降息初期(例如降息开始后一个月、三个月)全球市场表现并不差,但在美联储降息后期(例如降息结束前一个月、三个月)市场表现普遍不佳,背后的逻辑可能源于资本市场自身的估值周期;二是前文提及的二次通胀问题,核心跟踪点在于美国的住房价格,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特朗普在任期间对美联储政策的干扰,这可能都会在2025年影响正常的降息节奏。
2.国内宏观政策的协同
(1)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宽松
外围主要经济体均开启新一轮宽松周期,给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控留出足够的空间,“9.24”货币政策组合拳落地,是国内货币政策开始宽松的重要信号。结合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政策意图较为明显,就是通过政策调控抬升资产价格,创造财富效应,从而扭转市场未来预期,改善经济消费端,进而促进生产端的,实现经济的整体回暖。沿着这个逻辑出发,预计2025年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宽松,央行可能继续通过降息、降准或是创新货币工具释放宽松预期。
(2)财政政策保持扩张,关注中央杠杆率的提升
2024年三中全会以前,国内宏观政策多偏向于从生产端、供给端发力,事实上这也是多年以来管理层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并且在过去已经被证明为有效,因此政策实施上难免存在路径依赖。但伴随经济体量的增大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过去的政策调控手段能起到的作用正在边际弱化,摆脱路径依赖,将政策发力方向从生产端转为消费端,将是未来政策的重要看点。
实际上,2024年以来,尤其三中全会之后,财政政策已经在消费端多方面发力,增量需求来源将从外需转向内需,各行业主要设备的更新替换,和消费品的以旧换新政策都陆续落地,展望2025年,预计消费相关的刺激政策会持续加码。
需要指出的是,消费受居民对于未来收入与经济预期的影响较大,若居民对可支配收入的预期改善,则消费有望随之好转。
消费端的改善可以重点跟踪CPI价格的变化,从目前主流机构的预测来看,2025年CPI有望同比将回升至1.5%左右,PPI同比将回升至1.2%左右,相比于2024年均有显著的改善,消费的好转,以及通胀水平的走高其实能更好的体现为经济的复苏。
市场关注的化债方向,管理层也在2024年四季度有了较为明确的指引。一方面,人大会议核准了三年内将使用6万亿的规模,此外,已经在进行的每年8000亿将持续五年,这部分也有4万亿的规模,另一方面,加上原来棚改2万亿在2029年之后陆续到期,所以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看,化债的规模其实是12万亿左右。规模上看,化债是不低的,也极大的缓和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随后市场预期的消费、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都会快速提升动能。
市场担忧财政政策不及预期,这里需要明确,政策部署并非一锤子买卖,也会根据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也有自身节奏和周期的考虑,短期用力过猛其实并非好事。
整体来看,本轮财政的方向是以中央加杠杆、提升财政赤字率为主,早在2023年年末,增发万亿国债,以及2023、2024年两会期间,对3%赤字率的提法开始模糊化都透露出较为明确的信号,中央财政杠杆率提升,赤字率天花板进一步打开可能是未来的主要趋势。
(3)资本市场政策以支持、呵护股市为主
在2023年中旬,政治局会议首提“提振资本市场活跃”以后,资本市场相关政策氛围持续偏暖,2024年以来,新国九条发布,证监会陆续发布并购重组、市值管理等指引均透露出管理层呵护意图。当前政策基调与2014-2015年时期有一定的类似,主要差异体现在规范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行为、鼓励上市公司增加投资者回报等方面呈强监管的基调。从历史规律来看,预计这样的趋势将在2025年持续。
市场流动性的增量来源
来源1:赚钱效应吸引居民储蓄搬家
从wind统计的数据来看,当前个人投资者依然是流动性的主要提供来源,即使是港股通开通之后,北上资金和公募基金占比有所提升,但公募基金中的资金依然有大部分是来自于个人投资者,伴随市场赚钱效应的增强,个人资金从储蓄转移至资本市场的概率较大,这也符合前文提及的政策导向。
另一方面,从相对粗类的划分来看,国内只有两个大的个人资金蓄水池,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股市,主要体现在于房价和股市两者走势的负相关。前期居民资产配置以房地产为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价的持续上行,但当前房地产价格处于调整阶段,其投资在未来可能持续转向股市。
来源2:政策鼓励险资入市
近年来政策持续支持保险资金入市,险资流入规模也持续提升。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强调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促进保险机构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险资入市有了更为明确的政策指引。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保险资金入市规模3.3万亿元,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比例处于历史较低位置,截至2023年底为12.02%,后续提升比例的空间较大,也使得市场增量资金有望增大。
来源3:基金申购带来一定增量,但存在时滞性
前文提及,除了直接参与市场交易之外,个人投资者通常也会通过基金申购等方式进入股票市场,尤其是在基金整体表现逐步增强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申购基金的热情会持续提升,预计未来基金申购量逐步上行,为2025年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个人投资者申购基金的热情通常集中在行情的后半段,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当申购量急剧上升时,反而可能已经是行情最后阶段。
来源4:北向资金增量提升指数波动性
历史数据显示,A股阶段性上涨过程中,往往伴随港股通当中北向资金的净流入,反过来看,北向资金净流入增大的阶段,也能更好的推升指数的运行重心,甚至在某些时刻,北向资金的动向起到先行指引的作用。2025年来看,随着国内底层政策边际改善,同时经济企稳复苏,不仅体现在人民币汇率的走强方面,同时国内A股对比海外资本市场,也将更具备投资的确定性和吸引力,这将提升北向资金的青睐度。
数据来源:wind 通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