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格律诗对仗的种类、要点及通病(珍藏版)

创作时间:
2025-03-15 12:07: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格律诗对仗的种类、要点及通病(珍藏版)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7/16/11123137_1147762709.shtml

格律诗对仗是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技巧,它不仅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更讲究平仄、词性、句式等方面的对称。本文将详细介绍格律诗对仗的种类、要点及常见通病,帮助诗词爱好者更好地掌握这一创作技巧。

格律诗对仗的种类

创作格律诗的第一项基本功,就是对仗。简单地说,对仗就是指诗词曲赋中的对偶。即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

律诗主要是中间两联(颔联、颈联)的对仗,但也不是绝对的,还有以下各种类型:

  • 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对仗一般用在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 前三联对仗。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一般来说,因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因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但这个原因也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有的。
  • 后三联对仗。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写到尾联,一首诗就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作结束语的,但也有少数例外情况。
  • 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谓之偷春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因其把本应在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了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故称之“偷春体”。
  • 少于两联的对仗。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称“蜂腰体”。在盛唐五律中尤其多见,贾岛、王维、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用这种蜂腰体的诗作。
  • 隔句对仗。称扇对体。比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1958年,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汉语诗律学》论近体诗对仗时,也说:“第一种是上一联出句和下一联出句相对,对句亦与对句相对。这种对仗叫做隔句对,《中原音韵》论曲时,称为扇面对。”隔句对在近体诗中极为罕见,词中也不多。
  • 四联都对仗。
  • 全不对仗。一首律诗从头到尾都不用对仗,似乎不合律诗体裁。但这样的诗歌,却被古人定义为律诗,且有名篇传世。此类诗都有充实的内容,丰沛的情感,高超的语言技巧,在脱离对偶格律的束缚下尽情挥洒,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这样全不对仗的诗,是否是律诗,很有争议。在此也算做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种类。
  • 长律的对仗。长律的对对仗和律诗相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总而言之,凡是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颔联、颈联),这是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在唐代以后是很少见的。现代人写格律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

格律诗对仗的要点

为确保格律诗的对仗既工整又有变化,且能增强诗词的艺术效果,需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 字数相等。出句和对句的字数必须相等。
  • 平仄相反。出句用“平平”,对句在相同的位置用“仄仄”;出句用“仄仄”,对句在相同的位置用“平平”。
  • 词性相同。出句与对句相同位置上的词性一致。比如,出句的字是名词,对句在相同的位置也要用名词;出句用动词,对句在相同的位置也要用动词。
  • 句式相同。出句和对句的句式结构一致。比如,偏正对偏正,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等。但颔联和颈联的句式结构,不应两联雷同,应有变化。
  • 含义相异。即出句和对句的字词含义不能相同,不可重复。否则就犯“合掌”的毛病。

律诗对仗的几类修辞方法:

  • 宽对: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明月清风”与“轻裘肥马”不属于一类,但都是名词。
  • 邻对: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作为对仗。比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 自对:也叫当句对,是指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比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诗中,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
  • 借对(假对):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有两种借法,一是借义,即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二是借音。即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
  •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比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
  • 流水对:流水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 合掌对: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这是对仗时应当避免的。

格律诗对仗的通病

  • 偏正词组与联合词组混对。例如:丹心育桃李,寸管写青史。“桃李”为联合词组,“青史”为偏正词组,结构不同不能构成对仗。
  • 双声、叠韵、联绵词混对。在工对中,双声(或叠韵)词,应以双声(或叠韵)词相对。在宽对中,双声(或叠韵)词允许用联绵词相对,但不能用其他词类相对。
    例如:“锦簇集团人似海,琳琅商场货如山。”“琳琅”(lín láng)是双声词,“锦簇”(jǐn cù)是偏正词组,两者不能构成对仗。联绵词的结构属“联合”结构,但它与一般联合词组是有区别的。联绵词是双音的单纯词,它的两个字只是代表词的读音,两个字组合才代表词意(单独一个字不代表词意)。例如:琥珀(hǔpò),妯娌(zhóu lǐ)等。
  • 同字相对。这是对仗中的一忌,尤其是在诗句中二、四、六的位置上,更忌同字相对。例如:“红心献祖国;红花献英雄。”“红”字在两句中都出现了,构成了同字相对。
  • 句尾三字不对仗。这是最常见的毛病。例如:“巍巍大坝横江立,浩浩长江出平湖。”两句诗的句尾三字,并没有构成对仗,这使得整首诗的对仗显得不够工整。
  • 句中自对不完整。如果出句是句中自对的句子,它的对句也是句中自对的句子,这类对句就是工对。但如果对句或出句中,只有其一是句中自对的句子,则不能构成对仗。例如:“碧血丹心育桃李,一支朱笔写青春。”仅出句中的“碧血”与“丹心”构成自对,而对句并没有构成自对,因此它们不能构成对仗。
  • 合掌。同联上下句语意相同,称“合掌”。常见的合掌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例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另外还有,“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常会构成合掌。
    二是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例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与“忆昔贤”。
    三是“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例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比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雄罴。”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的对仗非常工整,但它们的意思都是说“英雄气概”,因此犯了“合掌”的忌讳。
  • 犯同构。如果相邻两联语法结构雷同,称“犯同构”,也是格律诗中的一忌。例如:“心胸如宇宙,怀抱似苍穹。江河似银汉,灯火如星空。”相邻两联的语法结构非常相似,这使得整首诗的结构显得单调乏味。
  • 平头与上尾。联与联之间的语法结构“部分相同”,也不允许。如果相邻两联句子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为“平头”;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称为“上尾”,两者都在避忌之列。例如:“日间安享人间乐,梦里常虑天下事。江里潮涌波千顷,峡中风荡幽万里。”相邻两联的开头处语法结构相同,构成了平头。“日间安享人间乐,梦里痴分天下忧。大坝巍巍西江立,清风爽爽峡谷幽。”相邻两联的结尾处语法结构相同,构成了上尾。

以上的通病,都是格律诗在对仗方面常见的问题,需注意避免。

感谢您的点赞在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