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步摇、钗、簪:中国古代发饰文化的瑰宝

创作时间:
2025-03-15 13:12:2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步摇、钗、簪:中国古代发饰文化的瑰宝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2/05/28527005_1121077467.shtml

中国古代发饰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步摇、钗、簪三种发饰最具代表性。它们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些精美发饰的世界,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步摇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恨歌》白居易

簪钗上面有下坠的流苏状垂饰,称之为“步摇”,《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说的是在女子走动时,垂饰摇摆,故称之为步摇。

石榴石镀金步摇

步摇始于春秋战国。到汉代则为礼制首饰,由于其工艺极其复杂,外镶嵌各种水晶或宝石,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步摇一般只有有钱人才会佩戴,同时也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为民间百姓所见,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集释中解释为:“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说明金凤步摇在汉代已很流行。

合肥南唐墓出土的金镶玉步摇

唐代是步摇使用的鼎盛时期,从这一时期的绘画、壁画、石刻作品中,均可见到佩戴步摇的女性形象。步摇由弯曲的金银细丝组成花枝状,这样的步摇,稍有动静,便会花枝摇动,震颤不已,体现了大唐女子雍容华贵的风姿。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沈烟。金缕衣宽睡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风十四弦。
——宋·陆游《采桑子·宝钗楼上妆梳晚》

古代妇女的“专用”头饰之中最常见的就是“发钗”。发钗和发簪都用于固定发髻,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双股的簪便是钗,形似叉子。也由于钗有两股,分钗便被借用来指夫妻分离,如“破镜分钗”、“分钗断带”。

银鎏金竹节钗 金缠丝钗 金竹节钗

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中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唐 银镏金钗

钗除了在外观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晋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在钗首装饰鸾鸟,尤其在结婚首饰中,被称为“鸾凤钗”。

银鎏金花筒桥梁钗 江阴梁武堰宋墓出土

发钗只有不同于发簪的单一佩戴方式,可以有多种佩戴方法,横插,竖插,斜插,也可以自下而上倒插。所插数量根据主人喜好跟头发数量自由决定,既可安插两支,也可插上数支,既可以左右佩戴,也可以佩戴在一侧。最多可以在两鬓十多支用于装饰。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汉乐府·有所思》

商代骨笄

簪,又称簪子、发簪、冠簪,是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造型为“单股”。簪的前身叫做“笄(jī)”。笄最早的考古发掘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古代,中国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唐代妇女思想解放,女性的审美创造意识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装扮之风盛行,在发式方面独具特色。由于唐代女性发型多样,唐代的发饰品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这一时期,发簪多以华丽的风格出现,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女子都插满花簪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1958年西安惠家村出土的唐代簪

大唐盛世是一个非常讲究大器之美的时代,因此唐代的发簪在设计上讲究奢华之风,金、银、玉等材质的发簪是这一时期的主流。

唐朝人非常重视发簪顶端的花样,簪头的形状纹饰种类繁多,将动物纹、植物纹、神话故事、吉祥纹样等各种形象雕刻在发簪之上,精美绝伦,惟妙惟肖。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六支鎏金银簪每个都精美绝伦。这六件头饰分为三组,其中鎏金凤纹银簪一对,鎏金雀纹簪一对及鎏金摩羯纹银簪一对。

唐 鎏金凤纹银簪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唐 鎏金雀纹簪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唐 鎏金摩羯纹银簪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一支小小的发簪,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也展现着独特的中国古典之美及古代人民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才智。

现如今,发簪已经不是女子的主流头饰了,但偶尔还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无论如何,伴随着中国女子千年来的步摇,钗和发簪,都是东方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END

来源:腾讯网【新绎传家】,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