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永陵
十三陵·永陵
历史沿革
永陵的营建始于世宗皇帝登基后的第十五年,是其在位时营建的“寿宫”。然而,其陵址的选定却是在嘉靖七年(1528年)皇后陈氏去世之时。当时,世宗命辅臣张璁及兵部员外郎骆用卿等人选择陈皇后的陵地,同时秘密选好了自己的陵地。
骆用卿在嘉靖年间以通晓风水术闻名。他来到天寿山后,外观山形,内察地脉,为世宗选择了橡子岭和十八道岭两处吉壤。随后,世宗带领从臣和钦天监官员到骆用卿选定的两处吉壤察看,最终决定在风水最佳的十八道岭建陵。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世宗又派人到江西一带找来著名风水师杨筠松、曾文迪、廖三传的后人再次察看,最后确定十八道岭为建陵地点。世宗嫌十八道岭山名不雅,下诏更名为“阳翠岭”。
神道与祾恩殿
祾恩殿,又名享殿,是明十三陵地面建筑的主体部分,主要用于举行祭祀活动。祾恩殿原名“X陵殿”,“X”取该陵的陵名之字。世宗皇帝于嘉靖十七年钦定殿名均为“祾恩殿”。清朝诸皇陵改称“隆恩殿”。“祾”寓意祭而受福,指的是墓主在这里接受祭祀,享用各种祭品;“恩”寓意罔极之恩,指的是后人在祭祀活动中怀念先祖的无限恩惠。
永陵的祾恩殿规模仅次于长陵,面阔七间(清乾隆时期修葺十三陵时缩减为五间),汉白玉基座为一层,栏杆上的石望柱雕有龙凤图案,柱顶呈圆柱形。祾恩殿仅保留基座和柱础(一般为石雕,长陵为大理石,其余为白石,上面有圆盘形突起,为支撑殿顶的楠木大柱基础)。
各陵祾恩殿的两侧原先均建有左右配殿,从五间到九间不等,现已全部倾圯,有的甚至连基座都不可辨认。
形制特点
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独特之处。
首先,是规模宏大。在古代,陵园规模的大小,取决于陵园殿庑、明楼及宝城规则。按照《大明会典》的记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裬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裬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
《帝陵图说》曾记载这座外罗城的由来:“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帝登阳翠岭顾工部曰:‘朕陵如是止乎?'部臣仓皇对曰:‘外尚有周垣未作'。于是周遭甃砌,垣石坚厚,壮大完固。虽孝陵所未尝有,其后定陵效之。”当然,这段文字系出自传闻。因为按《明世宗实录》卷一八七的记载,当时夏言等人拟定的永陵陵寝制度,是按照世宗的旨意,把皇妃从葬之式与陵园制度一体考虑的。更确切的说,世宗皇帝是想把自己的妃子们也葬在自己的陵园内(虽然不是一个玄宫内),于是,夏言等人设计了外罗城,以便将皇妃们埋葬于外罗城之内,其布葬的位置则拟在"宝山城之外,明楼之前",亦即明楼前左右宫墙之外,左右相向,依次而袝。后来,世宗的皇妃们的墓窒虽然没有按原议定的方案,修在外罗城内,但外罗城则按原定计划修建了。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由于永陵用料考究,规制宏阔,明隆庆《昌平州志》称其“重门严邃,殿宇宏深,楼城巍峨,松柏苍翠,宛若仙宫”。其规制一准于长陵,而伟丽精巧实有过之。永陵的建成,耗费了大量国库银两。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当时参加营建永陵的三大营官军有4万人,再加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陵区内新行宫和圣迹亭的兴工,以及皇宫内外工程,每月费银不下30万两。但当时工部库贮之银仅有百万两,修陵经费十分困难。为此,世宗只得采纳大臣们的意见,用广纳事例银的办法,以济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