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为什么在人群中反而更难伸出援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为什么在人群中反而更难伸出援手?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IJH904C05567U25.html

当你在街上目睹一场突发事件时,是否曾犹豫不决,最终没有出手相助?你是否好奇,为什么在周围有人的情况下,自己反而变得更加犹豫和冷漠?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困惑,而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旁观者效应。

某个傍晚,一条繁华商业街上,人群熙熙攘攘。突然,一位中年男子倒在地上,身体抽搐,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但没有人上前施救。他不断发出求救的声音,直到最后救护车赶到,但为时已晚。这名男子因突发心脏病,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间。

事后,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人们纷纷质疑:为什么在这么多人面前,没有人伸出援手?这到底是人性的冷漠,还是另有隐情?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是如何解释"旁观者效应"的。

旁观者效应的起源

旁观者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布·拉塔内于1964年提出。他们的研究灵感来自于美国一位名叫基蒂·吉诺维斯的女性,在她遇害的夜晚,尽管有38位邻居听到了她的呼救声,但没有人报警或上前救助。

旁观者效应的心理机制

达利和拉塔内在一系列实验中发现,当紧急情况发生在多人面前时,个体的帮助行为显著减少。这一现象背后有几种主要的心理机制:

  1. 责任分散:在多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认为"总会有其他人会帮助",从而减轻了自己出手相助的心理压力。
  2. 社会影响:人们会观察他人的反应来判断情况的严重性。如果大家都表现得很冷静,个体可能会误以为情况并没有那么紧急。
  3. 害怕出错:在公众面前采取行动,可能会害怕自己处理不当或被误解,从而选择不行动。

现实中的旁观者效应

在某市傍晚发生了一起"事件"。两岁的小悦悦在马路上被两次碾压,经过的18位路人无一伸出援手。直到一位捡垃圾的阿姨上前救助,小悦悦才被送往医院。尽管当地医疗团队全力抢救,但小悦悦还是不幸去世了。

这起事件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人们纷纷讨论"冷漠的社会"和"道德的沦丧"。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不仅仅是道德问题,更是人类心理机制在特定情境下的自然反应。

旁观者效应的新视角

近期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旁观者效应的深层机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实验发现,当紧急情况发生时,个体的决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质、情境因素和文化背景。

  1. 个人特质:具有高同理心和责任感的人,更有可能在紧急情况下伸出援手。
  2. 情境因素:如果现场有明显的帮助线索(如急救标志、警察在场等),个体更倾向于采取行动。
  3. 文化背景: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过程。例如,担心"多管闲事"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何克服旁观者效应

了解旁观者效应的原理后,我们该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勇敢地伸出援手呢?

  1. 自我提醒:提醒自己"我是唯一的责任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
  2. 明确行动: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明确自己的行动步骤,比如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找医护人员等。
  3. 公益培训:参加急救培训和公益课程,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增强信心。
  4. 社会氛围:共同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帮助他人的社会氛围,减少个体的顾虑。

参考文献

Darley, J. M., & Latané, B. (1968).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377-383.

Tan, S., Wang, Y., & Liu, M. (2023). The role of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in bystander intervention: A study in Chinese society. Psychological Research, 87(6), 1532-154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