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课间延长至15分钟,安全问题如何保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课间延长至15分钟,安全问题如何保障?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243241

随着多地学校实施课间延长至15分钟的政策,如何保障学生在更长课间的安全成为学校管理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校园安全云服务基于当前安全管理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涵盖教育、管理、技术及家校协同等多维度措施。

强化安全教育与规则引导

  1. 常态化安全教育
    通过班会、讲座、视频动画等形式普及课间安全知识,重点强调“不追逐打闹”“不攀爬栏杆”“上下楼梯靠右行”等规则。针对低年级学生,采用游戏化教学(如模拟演练、安全闯关)提升安全自护能力。

  2. 智能提醒与行为规范
    在走廊、楼梯等高风险区域设置语音广播,实时播报“请勿拥挤”“远离窗户”等提示。制定《课间活动安全公约》,明确禁止携带危险物品(如尖锐文具、激光笔)及危险行为(如推搡、高空抛物)。

优化场地管理与设施保障

  1. 科学划分活动区域
    按年级、班级划分专属活动空间,避免高低年级混用场地导致碰撞风险。走廊、楼梯设置缓冲带和单向通行标识,减少拥挤踩踏隐患。

  2. 设施安全排查与维护
    建立网格化巡检机制,每日检查操场、器材、门窗等设施,张贴四色风险警示牌并落实整改责任人。在每层楼配备急救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确保应急设备触手可及。

完善巡查机制与人员配置

  1. 全员参与的护导体系
    实行“人人都是安全员”制度,班主任、科任教师、值日学生共同承担巡查职责,重点监控卫生间、楼梯转角等区域。校领导、德育处教师定点巡查,体育教师提供专业活动指导。

  2. 智能技术赋能管理
    引入AI视频分析系统,自动识别追逐打闹、攀爬栏杆等危险行为并触发警报。通过智能护学平台统计异常数据,建立重点学生行为档案,实现精准干预。

细化应急预案与健康管理

  1. 分层应急响应机制
    制定《课间活动突发事件处置流程》,明确教师职责(如疏散引导、初步急救)及上报时限。定期组织急救培训,确保教师掌握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技能。

  2. 特殊学生关怀
    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活动前评估其健康状况并提供个性化安排(如减少剧烈运动)。活动前统一组织热身运动,预防运动损伤。

家校协同与动态反馈

  1. 信息透明与家长参与
    定期通过家长会、公众号通报课间活动安排及安全措施,邀请家长担任活动志愿者或裁判员。建立家校沟通绿色通道,及时处理家长关于安全的疑虑。

  2. 持续优化机制
    每学期开展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结合反馈调整活动项目和管理细节。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对校园环境进行专业风险辨识与整改建议。

典型实践案例参考

  • 北京小学:通过“课间15分钟功能区”设计(如魔方挑战、折纸角)平衡活动安全与趣味性。
  • 福建通政中心小学:采用“闹静结合”原则,在走廊开展跳绳、踢毽子等低风险活动,减少跑动范围。
  • 乳山畅园学校:实行“三个确保”(管理覆盖、场地规划、器材充足),保障活动有序性。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