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壮脑方”,改善脑萎缩健忘!思路分明,读罢一目了然
一张“壮脑方”,改善脑萎缩健忘!思路分明,读罢一目了然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实用老年病学》、《中医内科学》
一直以来,有不少朋友半开玩笑地问:中医的道理讲得那么清楚,读者都成了大夫,这让职业中医人怎么活啊?
其实,中医是可以理解,也容易理解的。
来看一个案例,你就会发现中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玄妙。
这是一个70岁男子的病例,初诊时间是1990年3月。患者从两个月前开始出现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等症状,新近发生的事情转头就忘。
医院检查确诊为脑萎缩,西医治疗两个月无效后转投中医。
刻诊发现,患者脉沉细,苔白,舌淡胖而紫,面色无华,说话反应迟钝,言语不清,表情淡漠,精神恍惚。
进一步询问得知,患者小便清长,经常畏寒,腰膝酸软乏力,耳鸣,四肢发麻,指甲干枯不荣。
医家根据这些症状,开具了以下处方:
菖蒲、山茱萸、远志、益智仁各15克,当归、熟地黄、茯苓、枸杞子、何首乌、丹参各20克,黄芪30克,天麻、地龙各12克,甘草6克,枣仁10克,川芎10克,半夏、制附子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2次。
服用5剂后,患者反应灵敏度明显提高,说话有调理,思维清晰。继续服用5剂后,症状进一步减轻,神志基本恢复正常,但仍觉腰酸、乏力。此时原方加续断、党参各15克。
据统计,患者共服药30多剂,诸证悉平,整个人焕然一新。
这个医案最初刊载于1993年的《浙江中医杂志》。
从中医角度看,患者的病情主要涉及肾和血两方面。
脑萎缩在中医看来,是肾精不足、脑髓失养的过程。同时,血液的虚和瘀也是重要成因。
患者脉沉细、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表明肾精不足、肾阳亏虚;面色少华、四肢麻木、爪甲不荣则表明血虚;舌体淡紫提示血瘀。
治疗方案以补肾精、温肾阳和养血活血为主。
具体用药如下:
熟地、枸杞子、山萸肉、何首乌滋补肾精
益智仁、制附子滋补肾阳
当归、熟地、丹参、川芎养血活血
地龙通经,辅助化瘀通脑络
菖蒲、远志、茯苓、黄芪、天麻、枣仁和半夏等,健脾益气、燥湿、开窍醒脑、息风潜阳
这个治疗思路体现了中医在应对脑萎缩时的基本原则:一是治肾,二是治血。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入,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的防治越来越重要。这个医案中的方药构成合理,具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