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儿子初二数学实现“质的突破”,多亏小学学了“奥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儿子初二数学实现“质的突破”,多亏小学学了“奥数”…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04A07D2600

在数学学习上,一直有一个经典讨论:小学,要不要学奥数?

前段时间,我们分享了被称为"全世界最会教奥数"的罗博深教授访谈,他认为:普娃更该学奥数!(戳复习)文章有近10万浏览量,罗教授的观点收到了很多花友的赞同。

并且我们发现,有很多花友就是靠“小学奥数”帮孩子建立起来的数学思维,让孩子在初高中数学的学习里受益无穷。

花友@可乐&小pea 家的教育理念里,奥数就是自家娃的必学项目。

通过六年循序渐进的小学奥数学习积累,儿子初二时,数学迎来了“质的突破”:

  • 课内成绩能稳住高分;
  • 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外会主动自学数学新知识;
  • 数学思维明显有了质的飞跃,对知识点理解更有深度。

娃初三时,就能用高等数学中的拉格朗日乘数法的应用实例,图源网络

如今她家儿子高一在读,已经自学了微积分,暑假期间还给多位同学开课讲题。

回头看她家的奥数学习路,没有成套的教辅与大量刷题,**仅用3本书,6每天练习10~20分钟,**细水长流换来了如今的成就。

她家具体是怎么学的?一起来看~

今年,一位高中生正式成为了一名高中生。暑假里,他萌生了教别人学数学的想法。

说实话,当时他的母亲是有点小惊讶的,毕竟掌握知识和讲知识给别人听,完全不是一回事,但还是鼓励他去做这件事。没想到反馈还不错,真的有几位同学,认认真真跟着他学起了数学。

他开始给同班同学讲微积分;给一个11人的小班“开课”讲了三个小时的函数专题课;他还把自己的课录成视频,发到了网上。

孩子对数学有这么大的热爱和热情,是他母亲始料未及的。如果要细究一切的源头,他认为离不开娃从小学奥数的铺垫。

过去9年,孩子的数学学习可以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小学他们一直“循序渐进”学奥数,即便娃自觉学得有点懵懵懂懂,也一路坚持着。

升入初中后,尤其是初二这年,这份积累迎来了“质的突破”:

  • 娃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高涨,由心而发地对新知识的渴望并付诸行动;
  • 数学思维明显有了“质”的飞跃,对知识点的理解显然更有深度
  • 数学成绩稳定了,而且能够稳在高分段

种种理由,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奥数

母亲是支持奥数学习的家长,这份支持源于她自身对于数学学科的喜爱。

她从小就热衷于琢磨课内课外的数学题,逻辑推导、分析归纳、数字演算…只是那时候她并没有机会去专门学习奥数,那时候也不流行课外拓展班,都是自学自用。

父母的喜好,某个程度上也是希望孩子能一样有所爱好。而且她认为,数学思维对于锻炼培养一个人的逻辑分析能力、空间感都是有帮助的。

在当时孩子面临的升学格局中,数学是竞争的核心学科

他们面对的升学机制,如果要在初中进入优秀的学校,孩子不仅要在校内保证语数英三科达到一定的分数,在校外也是有具备数学、英语、综合特长等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比如参加杯赛获得奖项。

所以学奥数,是他们家一定会走的一条路。


孩子在阅读

对比选择去机构学习奥数或者培优,他们更多地是把时间放在了家里的“习得”。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她比较主张匀速前行,尽量每天分配些时间,这样比较不容易对学习生厌,也相应能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专注在学习里

比如,周一到周五,他们基本上也就是10-15分钟的练习时间,而周末就看安排会相应增加15分钟/天。

从一年级小量地课外练习开始渐进学习,对于孩子习惯地培养非常有帮助。

打篮球的路上

家庭习得,主要考验家长两点。

1、和孩子约定练习的时间

家长要有个判断,要在孩子专注力时间内进行,过长会适得其反,一周多少次,每次多少量、多少时间完成是孩子可以接受的,都需要计划并根据孩子状态调整练习的时间。

家长在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激励孩子坚持。当积累到一定量后,孩子自然会收获学习的成果,并因此感受到成就感。(他们在三年级的暑假,发现可以去尝试“希望杯”,孩子很是喜悦,更有动力继续前行了)

2、判断孩子的“学习区”,选择难度匹配的教辅

在认知领域有个运用广泛的“学习三区理论“,三区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 舒适区是能力范围内的区域,在这个范围内的反复练习,对提高解题能力没有帮助;
  • 恐慌区已经完全超出能力范围,在这个区域长时间刷题,会让挖产生严重挫败感,从而厌学;
  • 学习区是介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区域,稍微超出能力范围,在这个区域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以有效学习,并获得持续进步。

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孩子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认知的发展变化,选择相应的教辅,安排适量、适度的练习。

学习三区理论

以他们家1~4年级为例:

她观察到孩子的校内数学掌握程度是比较好的,应试方面主要的问题就是粗心、审题不仔细。所以他们的课外练习,没有安排课内知识点。

当时,她选择了比校内稍微难一些的《举一反三》,这个难度在孩子的学习区范围,孩子的准确率能在80%以上。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

所以家长陪伴学习的关键点,不是陪写作业或者具体教题目,而是判断孩子的学习区,在学习区中循序渐进地练习。

循序渐进的小学奥数学习

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要推进一门学科的学习,也不能一竿子下去,必须结合孩子的特点。

对他们家来说,因为娃在幼儿园没有特别接触数学,平时家庭氛围也没有给他营造数学方面的铺垫,所以上了小学后,她得引导他逐渐喜欢上数学,再谈拓展提高。

基于这样的思路,她对儿子的数学引导是层层递进的

他们的学习节奏和进展

一二年级
对标校内知识点的思维培优

起步第一件事,是观察儿子的数学兴趣和思维现状:

  • 那时候的他比较懵懵懂懂,也就是在十位数里面加减,对于那些要拐弯思考的题目是摸不着边际的
  • 兴趣也说不上来,喜欢的依然是乐高搭建之类。

所以,她的目标也很清晰:

  • 确保他掌握课内数学,在这个基础上给以一定程度稍微拔高的延展;
  • 养成课外做题的习惯,让他对数学有逐步的认知。

起步阶段,他们讲究慢速学习。

1、一年级,《举一反三》为主,每天只练10分钟

具体的学习中,他们基本上就是一周做一些口算和《举一反三B》的习题,累积下来每周也就只花1~1.5小时(当时阅读时间是占比最大的)。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习题的特点是比学校的题目相应难些,涉及的知识点会多。在练习中,很容易发现孩子的思维优势在哪些类型的题目,缺点也会暴露无遗。

比如应用题,涉及读题审题要求高,这是他最大的短板;又比如由于计算题做的不多,粗心大意的问题很明显。

面对这两大问题,她更侧重于抓粗心这个点。在时间分配上,会把做计算的比重放多些。

举一反三内页

2、二年级,加入计算秘籍,每天练15分钟

到了二年级,由于做课外题的的习惯已经养成了,数学也算是入门了,就稍微加强了些做题时间和调整了下做题内容。除了举一反三B之外,她增加了计算秘籍(这本是侧重于计算巧算运用学习)。

计算秘籍她是每一讲都会先和他讲一下例题思路和运算规则,然后让他自己再做对应的习题。

计算秘籍

计算能力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主线,贯穿于各种题型,比如规律题、应用题、几何题等(打开一本数学课外习题书,就很清晰了解每个年级相应的题型和思维要求)。

时间上对比一年级,每周增加了30min~1h左右。

数学这门学科,必定也是一门熟能生巧的学科,为了让他基础稳固,不少他不擅长不熟悉的知识点都会找时间反复再做,以免他遗忘。

进展:娃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加强了,儿子的数学思维开始逐渐显示出来,说不上有极大兴趣,但逐渐找到了思维套路。

3、阅读数学读物

在儿子学习数学过程中,他们还相应阅读了一些和数学相关的书籍。比如:《奇妙的数学世界》《我是数学迷》。

这也是她凑巧买上给他看,其中那套《我是数学迷》,他特别喜欢。一二年级的时候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里面提到了一些数学家和他们的数学理论,只是是用绘本故事的形式展现的。

我是数学迷

三四年级
做短板加强,融入奥数练习

到了三年级,她开始加强他的数学训练,学习得更加系统,所谓“系统”:

  • 一是,注重每天定时的练习
  • 二是,注重各种题型的加强延展
  • 三是,注重弱点的刻意训练

周一到周五,做《举一反三A》,是一周五个例题的量,每天跟着一个例题做,例题有讲解,孩子可以根据例题自己研究思路,然后进行对应习题练习(量不大,一天三道题)。

周末主要是做《举一反三B》,并穿插 计算秘籍 。一周做三四次口算练习。

这样打组合,确保习题范围够广,习题的量也是适中的。每天大概15-20分钟,周末大概半小时的样子。

《小学奥数:举一反三》

而她的角色,对比一二年级,更多的是给以时间规划和分配做哪些题目。

这一年她的目标很清晰,降低错题率,让他自己清楚自己错误的原因,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对的要逐渐提高准确性。

每天她对着答案改题目,发现错误会先让他自己在做一遍,其实大部分他都是有能力做对的,真正不明白的,她才给以讲解。(举一反三A由于有例题讲解,孩子可以自学,这对于开发孩子的思维很有帮助)

孩子外出参赛

一年下来,儿子的变化和进步比较明显。

她总结了下主要还是归功于以上所提及的练习套路。不仅粗心问题大大改善,通过自己再做一遍做对了,孩子自己也会有所总结,审题能力必定是提升了很多。

最大的收获,是在思维开发上,一方面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另一方面是他自己有了自学的能力。

进展:孩子的思维逐步打开,做题速度进一步提高,知识点理解力有所加强。

五六年级,
提高难度,专供比赛

经过了四年循序渐进地积累,他们在五、六年级的主要时间分配就是在奥数学习上。

五年级开始前,进入课外班,专攻杯赛

四年级暑假,他们练习了一个多月的《白皮书》,然后考上了机构比较好的班型(创班)。一方面也有点诧异孩子的水平比她想象中要好,但同时也会顾虑学习难度他是否适应。

《白皮书》

果然,五上的学习,知识消化估计也就50%,学得有点吃力(不少知识点,别的孩子四年级就学习过),堂测也不理想,但孩子并没有提出放弃。

于是在寒假班开始前的大半个月,他们把学过的知识又练习了一遍,整体感觉就好了很多。寒假班乃至下学期的学习,知识消化程度大概就能达到70%-80%。

五下,他们除了每周上课和完成课后作业外,还能有些空余的时间,就在老师的指引下,补充练习奥数中等程度的题目,先把基本功巩固好。

也许是有了量的积累,也立足于自己学习区的练习,后续暑假到六上参加了好些考试,成绩都比较理想。

进展:孩子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解题思维灵活,做题速度快,成绩一直比较理想。

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他们都处于不慌不忙、跟着自己的节奏走的状态中:

  • 没有跟风报机构,先立足兴趣和习惯养成;
  • 练而不刷,保护孩子对学科的热情;
  • 判断、把握好孩子的“学习区”,选择难度匹配的教辅
  • 引导孩子自学,不要一做错就给孩子解答;
  • 科学规划娃的数学学习路径,缓慢过渡到奥数学习。

理科教辅,校内补充《培优辅导》和校外《新思维》《新方法》和小蓝本混着练习

最后
学奥数心得

因为他们小学一直做的奥数铺垫,加上娃升入初中后,闲时会自己看一些数学视频…

这一系列的积累,在让娃初二上学期逐渐有了质的爆发——数学成绩稳定拔尖了,也带给了他更大的学习激情。

他自己说: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快乐。与其说好成绩带来了他的惊喜,更甚于此的是发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为之投入。

除了自己学,他也开始教一些朋友学数学,有同年级,也有比他低一、两个年级的。

他说:发现数学还不太理想的同学,通性是对数学题目中的术语理解不足,对知识点的理解局限在做的题目里,被套路了。

她问他:你怎么帮助他们?

他说:让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学习打开思维,要自己多总结和思考。

她的理解,就是同样的知识点,可以多练。通过多练,把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应用。

今年暑假,孩子给11位同学们上“小课”

扎实的运算能力
是学奥数的前提

以他们学、练奥数的经验来说,学奥数对于孩子的思维培养确实能起到质的推动。

初二他们能够“顿然冲了出来”,和小学的奥数学习肯定也是有关联的。孩子数学思维强势起来了,面对难题,是绝对能够迎刃而解的。

学奥数的前提是基本功要到位,首要的是运算能力,这是要着重训练的。


娃在自学高等奥数

运算能力,包括:计算和运算思维。

日常的练习中计算的基本功包括了准确率和速度,运算思维则更多的实在各个知识点中嵌入的思维演进。

在此基础上,逻辑、推理、分析等其他数学思维素养,会对应不同的知识点练习有所积累。

“练”的习惯培养和“练”的技巧、方法要靠家长去跟进。“练“的成效,主要关注准确率和做题速度。(题目准确率能在90%以上,题目难度可以提高;速度,主一是对比自己,同等难度速度是否加快,和对比其他孩子的情况)

立足基本功之上,学不学奥数,就看孩子的情况了。

孩子在学校建立了一个“互助互教社团”,这个社团专门教大家学数学。每周三社团活动,他就会把录制视频放到B站去

学奥数没有“捷径”
多练才能提高

如果校内能够轻松的在95分以上,校外培优、乃至学习奥数,她觉得是要去尝试的,除非孩子排斥,但切记不要为了学而学。

她身边接触的一些在校外学习奥数,但成绩一般的主要原因,是学了但不练或少量。

我们都知道,校外学习内容多,速度快,不练或少量就等同于学了没学。以他们的练习量来说,那类型的孩子做题目的数量估计是他们的1/4。

归根究底,学数学其实没有捷径。奥数学习也是在扎实的运算训练上,不断反复和提高的过程。

没有哪一项学习是轻易且能一蹴而就的,任何学科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努力。


除了数学,阅读也是孩子的一大爱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