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战神“武庙十哲”的名单,为何充满争议呢
历史战神“武庙十哲”的名单,为何充满争议呢
在唐代,唐玄宗专门建立了一座武庙,以祭祀历代有名的军事家和将军,被称为“武庙十哲”。这份名单在历史上引发了诸多争议,其中一些人选是否真正具备入选资格,一直是史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份充满争议的名单,分析其中几位最具争议的人物,并尝试理解唐玄宗设立武庙时的考量。
相信了解中国古代史的朋友都能说出一两位勇武的名将,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无比,且有勇有谋,贡献了很多经典的战例。
话说唐玄宗在位时期,就曾专门建了一座庙宇,名曰武庙,专门为了祭祀历代有名的军事家和将军,被称为武庙十哲。
武庙主殿之上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子牙的正位,其余十人分列两侧各五人,左侧分别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右侧分别是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这份名单在之后唐德宗建中三年时,又增加到了六十四人,并在后面朝代稍有变动。
单看最初的武庙十哲名单,在史学界也是充满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十人中有一些并不具备入选的资格,其中最有争议的都有谁呢?他们是否有资格入选武庙十哲呢?
可以说,武庙十哲里的一多半人都存在争议,在这里只有四位被公认为可以入选。分别是战神白起、兵仙韩信、卫国公李靖、吴国将军孙武,其他六位争议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
白起(剧照)
对于他们的争议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先来看一下武庙要设立的宗旨,要么是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将军。要么是运筹帷幄,军事能力极强的军师。
入选武庙十哲,必定是拥有压倒性战绩的人才能入选。从各方面来看,蜀汉丞相诸葛亮和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这份名单中就存在争议了。
有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出名,是被《三国演义》神化了,他在正史中的定位主要是政治能力突出,擅长处理国政,带兵打仗,只是因为蜀地无人可用,诸葛亮才勉强上阵的,他在赤壁之战中的功绩,很多都是演义中杜撰的。
事实上并没有草船借箭,也没有借东风,更没有三气周瑜。诸葛亮带兵五次北伐魏国都没有成功,一直被司马懿的防御所压制,最终累死在了五丈原,在战绩方面并不出彩。
而张良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充当的是谋士的角色,在前线指挥打仗的工作是刘邦和韩信负责的。所以,诸葛亮和张良的历史评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但入选武庙十哲可能稍稍欠妥。
再来看唐玄宗出于感性考虑而选的两位唐朝开国功臣。卫国公李靖作为李世民的爱将,一生征战数十年,战功赫赫。
李靖在帮助李唐集团从群雄手中夺得天下后,又在边疆建立功勋,率兵灭亡了东突厥,是大唐第一战神,绝对有资格入选武庙十哲名单。
韩信(剧照)
而英国公李勣虽然与李靖并列,但灭东突厥时,他是受李靖指挥的,而且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倒数第二,间接说明了李勣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要知道,能替代李勣进入武庙十哲名单的也是大有人在。比如西汉时期,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霍去病和卫青;唐朝中期,平定安史之乱,击溃回纥、吐蕃的名将郭子仪。
甚至有人认为,唐高宗时期率兵灭亡西突厥、百济、西域诸国,为大唐开疆拓土的苏定方,都比李勣有资格进入武庙十哲名单。
接下来再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入选的名将。战神白起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孙武帮助吴国图霸,在一段时间内成功遏制住了楚国和越国的发展,打了很多漂亮仗,并著有《孙子兵法》,成为了后世军事家推崇的经典名书,二人毫无疑问是有资格入选的。
但其他几位,人们认为,吴起作为兵家代表人物,创建了魏武卒,帮助魏国压制着秦国的进攻;
乐毅带领较弱的燕国进攻齐国,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差点将齐国提前灭亡;
田穰苴更是带领齐国军队抵御晋国和燕国的侵伐,保护齐国领土完整。
以上三人的军事能力很强,但与同时期的其他将领相比,似乎廉颇、王翦、李牧、孙膑等人更有资格入选武庙十哲,尤其是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认为他不应该在十哲名单内,成为了争议最大的人物。
对于武庙十哲人选的争议,自古以来就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将领,否则唐玄宗之后的皇帝们为何要多次重新调整进入武庙的将领名单呢?
吴起(剧照)
唐玄宗设立武庙之初,自然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把上面有争议的将领、军事家列入武庙十哲,是因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著有兵书类著作的。
如诸葛亮著有《兵法二十四篇》,吴起著有有《吴子》,田穰苴著有《司马法》,张良也曾编修拓展过《孙子兵法》。
这些军事著作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或是军事能力极强,能帮助弱国击败强国。在一些战役中有非常出彩的表现。
要知道,凡是排名大多数都充满了争议,我们大可不必对武将谋士们排名太过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