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上海金山:那桥、那人、那些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上海金山:那桥、那人、那些事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81431

地处秀丽江南的金山,自古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素以“水多桥多”著称。据统计,金山地区现存古石桥近七十座。从桥梁结构看,主要桥型有两种,一为拱桥,二为梁桥,且以后者居多。

而我们今天介绍的就是石板桥——济渡桥。千万莫要小看位于漕泾镇金光村的这座济渡桥,这座147岁的古桥不仅是上海现存最长的石板桥,更以全长43.6米,桥面宽2.19米,为六墩七跨两堍平板石桥的纪录成为上海市域内跨度最大、硕果仅存的七孔石桥。

前世传奇

金山是鱼米之乡,以山为名,而实为水乡泽国。境内河道纵横,水系成网,有鱼米之利,也有交通出行的不便。于是,桥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设施,正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济渡桥的兴建,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横塘,“塘广十余丈”,为南北交通要道。之前,河两岸通行,全部仰仗一叶扁舟。道光辛丑年(1841年),即有热心公益的杨炳章父子在此筑造石级、增置渡舟,行人可“操舟而渡”。然而,舟渡终究费时费力且不安全。于是,当地周思达、徐治沧等人开始众筹,以修建古桥。

济渡桥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落成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济渡桥东西两侧各置桥联,其中:

→东面:
右一:天目西来 远溯分流经几曲;
右二:吴淞东去 遐瞻估客集千帆。
右三:联步登云 我辈谁为题柱客;
右四:成功指日 此间大有济川材。

→西面:
右一:拾级道坦荡虹影横波;
右二:趁墟便往来鱼盐登市。
右三:源溱洧余风墟声徒下;
右四:仿约绮旧制实惠常留。

光绪四年(1878年)立《济渡桥记》。全文如下:

华亭县治之东南境,有聚曰漕泾,迤而北为横塘,塘广十馀丈。其地为南北要道,向设一舟以渡。渡旁岸峻,行者危之。道光辛丑,里人杨炳章筑石级,又以舟寡,增渡舟一。其子达圭继之。达圭亡而石级坏,行者危如故。於是周子思达、徐子治沧、杨子秉钺、陆子增瑞等议建石梁。经始于乙亥五月,落成于丁丑四月,縻钱四千一百余缗。介张公观吉使耒为之记。张公言:诸子产不及中人,一旦兴大功,至斥产以应。耒闻漕泾多伟人,张悦、张蓥以政事著,包节、包孝以气节著,曹家驹有功海塘,沈湖有隐德,虽其地滨海硗狭,俗劲悍,而乡先生流风余韵犹有存者。今周、徐诸子隐于市,独能力其善于一乡,其志趣洵足嘉矣。呜呼,桥之济人犹小惠也,倘诸子各竭其力,复能积谷以备凶年,建义塾以训乡党子弟,其惠岂一桥比哉!书曰:吉人为善,谁曰不足!耒于诸子有厚望焉。敕授修职郎试用教谕娄县章耒撰文。

相传济渡桥在动工之时,第一根柱子打下去就被水流冲去,工匠们那是焦急万分啊。这时有个和尚敲着木鱼走来,看看水流,掐掐手指,念念有词的说:“打桩打桩,要等鲤鱼上树,戴铁帽子的过江”。大家莫名奇妙,问他法号,自称“平僧济渡”,说完扬长而去。

尽管和尚这么说,有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个鲤鱼上树可不是元代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所创设的那道名菜——蚂蚁上树;这“铁帽子过江”也不是我们复兴号高铁可以轻松跨过滚滚东逝水的长江。两件看来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啊。

后来,有一天突然风雨大作,一场大雨倾盆而下。一个渔翁恰好在此时钓鱼,鱼上钩之后,慌忙之中将鱼甩上了树,而一个行人从镇上买了铁锅,回来的路上赶上这场大雨,将铁锅顶在头上当雨帽。此情此景,工匠们这时突然想起和尚说的话。应验了!于是,马上打桩,竟然奇迹般的成功了。这也是济渡桥由来的一种常见说法。那么“济渡”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呢就是“渡过水面”的意思。一雅一俗之间,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今生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济渡桥的通行功能也在淡化。今天,人们在它的东侧修建了一座水泥桥,虽然通行功能很好,但是气质上总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丁点儿”。

关于济渡桥,有一段往事一直深埋在小编心底。那是一则关于看桥人的故事……

为了保护这座古桥,我们区里在竖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的同时,也聘请了专门的人员进行看管。

聘请的看桥人,就是桥北侧的那户人家。在这里,我们需要感谢这个家庭曾经的家长——刘银余,一位逝去十余年的老人。

曾看到过一张非常怀旧而又经典的济渡桥照片,夕阳西下,一位耄耋老人只身矗立桥上,仿佛诉说着一个人和一座陪伴他八十多年的古桥之间的故事。

刘银余老人,打小儿就生活在济渡桥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古桥,老人是怀有一份特殊感情的。当接到文物保护员的工作时,老人是欣然接受的,“别说还给补贴,就是不给补贴,也会把这座桥看管好它”。

记得有一年。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睡梦中的老人突然听到门外不远处传来“啪啪啪”、“嗙嗙嗙”的声音。警觉的老人感到事有不妙,便叫起儿子出门一探究竟。透过手电筒射出的微弱光芒,隐约看到桥上有人影在攒动,老人当即大声呵斥“什呶啦做啥?!”。桥上之人闻声后,仓皇逃窜了。父子俩上桥查看,发现济渡桥的木质栏杆被人为破坏了,有的拆卸下来搁置在桥上,有的掉落后漂浮在水面。当天夜里,老人担心盗贼再来,索性在桥边打地铺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清早,老人便与儿子划着家里的小船,把散落在水中的桥梁木构打捞起,重新安回了济渡桥上。

老人生前待人十分热心,生活节俭,粗茶淡饭。区里每个月补贴他100元的看桥费,这已经是老人晚年生活中的重要来源了。在老人去世前的几天,博物馆文物保护部的同志如约给他送来了下半年的看管费——600元。老人依然像往常一样,从窗户边的抽屉里掏出两三支荧光笔,用颤微微的手把每一张人民币都细心地“关照”两遍,最后才在“十字格”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如此,不便的“程序”重复了许多年,眼前的老人,是在辨别钞票的真伪,更是对于生活经费的珍惜。

博物馆的同志没有料到,这是与老人的最后一次见面。尽管事先知晓老人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但这样的状况在前些年也曾有过——冬天时老人常卧床不起,日子特别难捱;可是一到夏天,情况就有所好转,小博也经常看到他光着膀子从农田里干活归来。

记得那一天,老人还谈到了济渡桥栏杆开裂的事情,说来年开春有条件可以刷一刷桐油了。分别之时,老人还语重心长地说——“下次来的时候,提前打个电话啊!”。不过,这个电话并没有打通,以后也再也不打通了……

老人的房间,就在桥北的第二间。当我们满怀乡愁、追忆古桥风韵之时,济渡桥边,请不要忘记缅怀一下那位毕生守望古桥的老人。让我们欣慰的是,如今老人的孩子们又主动承担起了看管济渡桥的任务,也让这一份文物保护“事业”,在漕泾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得以代代传承……

最后附诗一首,以抒发我们心中对济渡桥和守桥人的情感。

桥是水的眼睛,
是勾勒在水丝带上的点缀,
静静地横跨于柔柔碧波之上。
回眸晨曦下的桥,
每一座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诉不完的流年!
尘封的故事中,
总会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
永久地停留在旧时光阴的日记里。
今天,我又一次矗立在济渡桥边,
看清风伴胧月,缱绻最后的相依,
此刻,是多么的零丁!
那些年,
一叶扁舟开两岸,与夕阳共映,
众生滩渡破暝烟,伴日月同辉。
任时间煮雨,一切澄明如镜,
时光穿越百年,尽在天水之间。
那些年,
一群乡间义士,让你成为横塘上的虹。
在和风雨握手的一刹那,凡人善举,起伏安然。
从此,你积攒下百年的心事,
小桥流水人家,长虹饮涧,无法剥离。
这些年,
有一位老人,常常站在你伟岸的臂膀上,
于粼粼的波光中,找寻你儿时的模样。
古桥拾梦,岁月渲染的青丝,
风蚀的不仅仅是容颜,还有深情款款。
这些年,
我在岁月的这头,倾听凡间的熙来攘往。
老人在光阴的彼岸,继续着另一世的红尘。
我相信,无人解语、独赏浮世的老人,
那一夜打地铺的凉,必定透彻心扉。
生命是一个迷,
我们永远无法洞悉下一个的结局。
时间会悄悄带走一切,
除了回忆……
金山的桥,从来都是有温度的,
是风景,也是故事;
金山的桥,从来都是很多情的,
有历史,也有现实!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