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杜甫《石壕吏》: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唐代"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这首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祸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出门看 一作: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暮: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响应。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道路。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呼应,情节前后照应,非常严谨,而且层层深入,将故事推到高潮。诗的结构严谨紧凑,故事情节性强,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参考资料:
1、王玮 .杜甫诗全集详注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118-120 .
2、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72-173 .
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史叛军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安史叛军击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简析
《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祸乱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精练的表达,它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情感鲜明;诗中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诗的最后,诗人用"独与老翁别"含蓄地表达出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本文原文来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