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什么是地震烈度

创作时间:
2025-03-18 11:13:2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什么是地震烈度

引用
1
来源
1.
http://m.pincai.com/article/1187589.htm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关系到地震科学研究,更是地震应急和灾后重建的重要参考。本文将详细介绍地震烈度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中国地震烈度的标准和区划方法。

含义概述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地震烈度,欢迎阅读。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出等烈度线,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盖上层浅的山区衰减快,而覆盖土层厚的平原地区衰减慢。

烈度还用于地震区划,表示将来一定期限内可能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最大烈度,估计一个建设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影响大小。

地震烈度分类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板块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1.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3.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地震。

4.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1.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开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影响因素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

(1)地震等级;

(2)震源深度;

(3)震中距离;

(4)土壤和地质条件;

(5)建筑物的性能;

(6)震源机制;

(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世界上有很多种地震烈度表,如日本采用的7度表,10度表等。中国采用12度表。

中国标准

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的力量造成的,而这种力量(不可称作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原则方法

编图原则和方法。

编图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地震区、带作为区划的基本单元,在运用综合分析方法确定未来百年地震趋势和地震危险区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宏观影响场的分析,进行地震烈度区划。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1.进行地震区、带的划分。

根据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地质条件的共同特征和相关程度划分地震区、带,并以其作为研究地震活动规律、发震构造条件及地震影响特征的基本单元。全国共划分为3个地震区,23个地震亚区和30个地震带。

2.进行地震活动性分析。

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对未来地震趋势和地震危险区的判定提供依据。其主要工作内容有:

地震资料的整理与编目。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整理、复核和调查,共增补历史地震54次;对244次地震的参数作了修改;编辑了公元一一七七至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一日的《中国地震编目》,汇集4.7级以上3133次。此外,还研究了大量微小地震资料。

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根据地震活动性的强弱,将全国划分为三类不同的地区: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指地震强度大、频度高的地区;地震活动中等的地区,指地震强度大、频度较低的地区;地震活动较低的地区,指地震强度小、频度低和强震零星分布的地区。

地震活动期的分析。按地震活动期的长短将全国一些地震区分为三类:地震活动期为三百至四百年的地震区,如华北、华南等;地震活动期为一百年左右的地震区,如新疆中部、青藏高原中部等;地震活动期为几十年的地震区,如台湾地震区的东部亚区和青藏高原南部地震区等。

地震发展阶段分析。先将中国各地震带每个地震活动期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应变积累阶段、应变释放阶段、应变大释放阶段、剩余应变释放阶段;然后分析每个地震带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由此可估计该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

震级—频度关系的分析。计算各地震区地震的震级—频度关系logN=a-bM中的系数a,b,用以预测各地震区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级地震的次数。

强震重复性的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的强震,原地重复发生的比例是很小的。例如,6—6.9级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只占14.8%;7—7.9级地震为10.3%;8级以上地震尚无原地重复的先例。这项研究对于地震危险区的确定很有意义。

强震迁移特征的研究。强震迁移有多种形式,如单向迁移、往返迁移和不规则迁移等。由于其现象比较复杂,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估计地震危险区的参考。

强震填空性的研究。统计了中国历史上有填空特征的近40次地震的震级与空区长度或面积的关系,由此可为确定未来地震的强度提供依据。

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主要应用了以下三种数理统计方法:极值统计、线性预测、马尔科夫模型。前者可以预测今后百年内研究区发生各级地震的个数和最大震级;线性预测方法则可用来估计各地震区(带)未来一百年内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

3.利用地震构造条件类比法判定地震危险区。

编图中应用地震构造条件类比法判定地震危险区的主要依据如下:

(1)第四纪活动断层与强震关系最为密切。断层规模越大,地震越强;断层带的拐弯地段、端部,不同断层的交汇部位以及差异活动强烈地段,是强震最易发生的部位。

(2)地震与盆地的发育类型和成因类型有关。强震主要与断陷盆地关系密切,拗陷盆地一般无6级以上地震;在断陷盆地中,强震往往发生在地堑型、复合型和断裂型盆地中。

(3)新构造活动强烈的地槽褶皱带和地台区比其他稳定区易发生强震;新构造分区的边界带比其内部易于发生强震。

(4)形变速率、梯级带和形变范围大的地区或地带易于发生强震。

(5)重、磁异常带的畸变、转折、不同方向异常带的相交部位,以及正、负异常的交替频繁地段和局部突变带是强震易于发生的地方。

(6)莫霍面陡坡带及其扭曲部位、凹槽带的边缘和强烈变化带亦是强震活动区。

4.确定地震宏观影响场。

地震宏观影响场是指地震在地表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分布状况,用烈度表示。震例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宏观影响场有以下特点:

(1)多数地震极震区的长轴方向与发震构造走向一致,一般与区域构造方向也近于一致。当发震构造方向与区域构造方向不一致时,可能出现极震区和影响区不一致的现象;当构造方向复杂或不清楚时,可能出现不规则形状分布。

(2)地震等烈度线一般均围绕极震区呈椭圆形分布,长轴方向较短轴方向衰减慢。长短轴比值在极震区最大,最高可达5.3—5.6;在外围地区逐渐降低,一般为1.1—1.8。此外,一般来讲,震中烈度愈高,极震区长短轴比值也愈大。

(3)中国东、西部9度(特别是10度)以上地震的烈度衰减有明显的差别,东部衰减慢,西部衰减快;尤以顺构造长轴方向的衰减差别较大。这反映了中国的大地震与断裂构造的关系密切。

在编图中,依据中国140幅历史地震等震线图,采用等效面积法和直观法确定地震影响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