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去英国读中学,精英之路?

创作时间:
2025-03-18 17:51:2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去英国读中学,精英之路?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537844

英国的中学教育体系,特别是私立公学系统,如何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这种精英教育模式对英国社会阶层分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

英国的中学沿袭双轨制,划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公立学校包括综合中学、现代中学和文法学校。其中,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中学,它为从 GCSE(General Cert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入学者提供学术性课程,其中的大多数学生都准备升入大学,在公立学校中地位超然。现代中学(Secondary Modern School)则以完成义务教育为目的,入学者大部分是社会下层子女,学校为学生提供所谓“走向生活的准备”,年限也较文法学校少两年,16 岁即直接就业。而综合中学(Comprehensive School)则是消除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壁垒的产物,它是目前公立学校的主流,在校生占英国中学生总人数的 85% 左右,招收一切适龄儿童。在低年级阶段,所有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都是一致的,共同学习一般的文化科目。但到了高年级,学生就被分为不同的班组 :有的侧重学术与科学课程,日后将参加公共考试,进入大学深造 ;有的则侧重工艺与技术培训,准备离校后就业。

与公立学校相对的是私立学校,目前英国有 3000 多所,习惯上称为“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可以招收国际学生。私立学校的教学和招生自成一体,水平也明显高于公立学校,但高收费就把大部分孩子隔离在外,全英仅有 7% 的中学生可以进入。公学则是私立学校体系中的佼佼者,仅有上百所,通常来说历史更悠久,收费更高昂,多为寄宿制学校,通常实行男女分校。

公学 :精英的培养摇篮

即使在最宽泛的定义下,在公学就读的学生也只占全英中学生的 1%,但这一体系堪称精英的摇篮。英国学者戴维·博伊德(David Boyd)曾这么定义精英 :“精英群体应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职位高,比例小,社会地位高,生活方式独特,具有群体意识和集体凝聚力,排外而不自封,乐于和敢于承担责任,有道德责任感,拥有各种权利。”公学毕业生显然符合。

据统计,全英只有 1% 的学生可以进入剑桥、牛津大学,而公学的顶尖大学入学率却可以过半。英国从 1721 年第一任首相至 20 世纪 80 年代共计 50 位首相中,有 33 位曾就读于九大公学,占总数的67.3%。仅以伊顿公学为例,1/8 的国会议员、1/3 的内阁大臣、伦敦大公司 1/3 的董事皆为该校校友。

尽管公学制度因强化阶级分化而饱受抨击,但客观来看,也是由于这一精英阶层的稳定性—其内部没有那么急切的上升欲望,精英的生产才能够从容不迫地向着更加精细化方向运转。

关于公学精英培养的成效,惠灵顿公爵曾在打败拿破仑之后说过一句名言 :滑铁卢战役是在伊顿公学的操场上打赢的。虽然这话有点胜利者自鸣得意的夸张,但是 1974 年时任法国文化部部长的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接待来访的英国旅行作家布鲁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时,对此做了遥远的回应。马尔罗谈及当时西方文明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时说,当务之急是对人的改造,古罗马人能在数世纪的时间里统治如此广袤的疆域,全靠罗马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他认为,在近现代,只有英国人像罗马人那样培养出了一个精英阶层,它不是贵族,也不是中世纪的骑士,而是绅士—英国绅士是西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之一,而公学则是绅士的产生机制。

为什么英国公学持续培养出了一个绅士阶层?

这要回溯到它的起源。公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382 年的第一所公学—温切斯特公学,它是在欧洲黑死病肆虐的背景下创立的,旨在提供一所供 70 名贫困学生、牧师学习神学、教法和民法的学校,为教会培养神职人员。它与其他地方性文法学校的区别是 :面向贫民子弟,面向全国招生—这也是“公学”之名的由来。

直到 18 世纪下半叶,公学因声望上升、资源紧缺,才由免费教育变异为贵族学校。因显著的基督教背景,培养基督教绅士是公学一以贯之的目标。17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他的《教育漫话》中系统阐释了基督教绅士的培养方法,也奠定了近代英美教育思想的基石。洛克将培养青年绅士视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所设想的绅士需要事业家的知识,合乎其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成为有益于国家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绅士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而且必须集德行、智慧、礼仪及学问于一身。在一系列训练中,洛克认为健全的体魄最重要,其次是德行,知识则没那么重要。他的观点对公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洛克在《教育漫话》开篇就谈及体育的重要性 :“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 :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一思想对公学的影响极大,体育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成为“没有列入课表的必修课”,而体育项目的数量、层级、成绩也让公学和公立学校拉开了距离。

他其次强调了德行。“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年轻人一旦丧失了德行是很少能再恢复的。儿童的心理和礼貌的形成需要不断注意,因此应针对儿童个性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受其影响,公学开始推行小班上课,以满足个别教学的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公学更注重古典课程和宗教课程的道德熏陶作用,以及课外活动的才能训练,以使学生养成上流社会需要的风度礼仪。而为了贯彻性格陶冶的原则,寄宿制也是公学的一大特色。

在一系列的绅士培养目标中,知识和技能是最不被洛克看重的。他认为,一个绅士与其做一个良好的逍遥学派或笛卡儿学派的学者,远不如精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来了解人类社会的生活,成为一个有德行、懂得人情世故和有礼仪的人来得重要。因此,在 19 世纪以前,培养具有健全体魄、注重德行修养的绅士是公学的唯一目标,也是适应当时英国贵族阶层的一种培养目标。20 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社会压力下,公学也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和学术能力的培养,“牛剑”(牛津和剑桥)升学率逐年升高,公学的绅士培养目标的内涵也有所拓展。

可以说,绅士培养的核心与其说是教书,不如说是育人。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培养全面人格的绅士—一直是公学的基因。曾经在哈罗和墨尔文公学任教多年的庞辛认为,在所有衡量公学的指标中,公学系统内部并不看重的就是 A-Level(英国大学入学考试)排行榜上的名次,因为排行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根本不能体现全面的品质教育。伊顿、哈罗和墨尔文等老牌公学都不参与排行,可见一斑。

2015 年开始担任伊顿公学校长的西蒙·亨德森(Simon Henderson)对排行榜就极为反感,他坦言 :“作为学校,如果你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那么未来的大门就向你的学生敞开。但这是有代价的,当他们走出这扇大门时,他们的个人和职业是否幸福和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考试成绩之外诸多方面的训练和教育。”这些考试之外的训练,更多体现在我们传统认为的“副科”中,比如体育、音乐、艺术、戏剧。

让庞辛遗憾的是,远赴英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的父母们往往只看排行榜,而且大多选择在第六学级(the sixth form)入学。这一学级是公学里的最后两年,注重学术性,素有“大学预科”之称。这一选择看似投入产出比很高,因为优异的理科基础,以公学为跳板的中国学生很多能够如愿升入“牛剑”。但是,第六学级主要以升大学为目的,课程专门性强,很多“副科”都削减了。“那些科目正是与培养创造力、批判性、自信、领导力更相关的部分。某种程度上,这些孩子没有享受到公学的精髓之处。”庞辛说。

公学 :英国阶层的分化器

世界上可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如英国人一样关心和热衷于谈论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并且持之以恒地对“上流社会”的生活充满好奇。在这个国家,一个人的口音、穿着,就读过的学校,甚至是走路的姿态,无不暴露出他所出身的家庭和所处的阶层。在英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之间区别显著,要想跨越不同阶层之间的界限,或只是保住自己所处的阶层优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在英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固化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牛津、剑桥等大学固然是英国精英们的大本营,但相比于大学,英国诸多著名的私立公学,早早就起到了筛选出英国精英阶层的作用,堪称英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器。

在牛津大学或是剑桥大学的校园里,偶尔会走过一些看上去非常posh(时髦)的学生,他们都穿着略显随意的西装外套,或许还配上一条短裤,表情显得轻松自信。这些学生很可能来自公学,有些学生还会穿上一件更为醒目的蓝绿色的西装外套,这就更为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身份,这种被称为“伊顿蓝”的颜色正是大名鼎鼎的伊顿公学的象征。

“出身的社会阶层”在英国政坛始终是一个核心主题。相比 20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现在英国社会的政治风向远没有当时受民众自身阶层的影响深重。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期,英国的首相几乎全部出自伊顿公学。1964 年,英国产业工人对工党的支持率高出保守党 35 个百分点,而非产业工人对保守党的支持率则高出工党 39 个百分点。而到了 2010 年,尽管产业工人仍然支持工党,非产业工人仍然支持保守党,但是其间的差距已经分别缩小到了 15% 和 14%。

只有 7% 的英国人会进入公学学习,但是有 1/3 的国会议员出身于公学(1/4 的国会议员从牛津或剑桥毕业),统计数字已经说明了公学在英国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公学教育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政坛,也体现在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44% 位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财富榜的富豪、43% 的报纸专栏作家、26% 的英国广播公司部门经理、71% 的资深法官、55% 的白厅高级秘书和 50% 的上议院成员,都出身于公学。

英国人对英国社会阶层分类的细化可能恰恰说明了人们对自身阶层地位持久性的担忧。英国广播公司在 2013 年发起了一项有 16 万人参与的英国社会阶层调查。该项调查显示,传统意义上工人阶层(working class)、中产阶层(middle class)、上层(upper class)的三分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英国社会,只有 39% 的英国人可以被划分到这三个领域中。人们以前习惯以职业、财富和教育划分社会阶层,但是这种方法在当代显得过于简单,人们如今需要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这三个维度来划分一个人的阶层,即精英阶层(elite)、稳定中产阶层(established middle class)、技术中产阶层(technical middle class)、富有工薪阶层(new auent workers)、新兴服务型工薪阶层(emergent service workers)、传统工薪阶层(traditional working class)和无保障无产阶层(precariat)。令人吃惊的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保障无产阶层占全社会人口的 15%,而且大约有 25% 的英国儿童被认为生活在贫困之中。

在由家庭、收入和教育等因素所区分的不同社会阶层之下,所隐藏的变量是能量与文化,这包括孩子父母对外界的影响,自身工作的自由程度,以及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学校所不能给予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未来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身在较高社会阶层的家庭才能把孩子送进公学,还是进了公学才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英国中上阶层的家庭要想延续自身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私立教育系统正是其中的关键步骤—让孩子进入父母曾经就读的公学,进而进入一个好大学,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环环相扣。正是因为如此,在英国申请工作,很多顶级企业都要求求职者们填写简历时教育背景须从自己就读的中学开始。

2014 年,英国“社会活动性与儿童贫穷委员会”(Social Mobility and Child Poverty Commision)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英国是一个“精英主义深重”的国家。在英国的“顶级职业”中,相对于普通英国民众,有相当多的人接受过私立教育。一项调查显示,在英国的 13 家顶级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公司所掌握的 4.5 万份“顶级工作”中,70% 的位置被接受了私立教育的申请者得到。

在大学教育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英国的雇主们开始把目光从大学成绩单转向求职者的其他特质。相比公立学校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目前在英国求职所需要的素质很大一部分属于私立的公学所特有的教育范畴,例如个人风格、口音、举止、适应性、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软能力”被很多雇主认为是天才的标志。

想要延续自身阶层优势的英国中产阶层以及“中上阶层”家庭,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声名远扬的老派英国公学越来越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富豪,这使英国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进入公学读书的成本快速增加。在英国,把孩子送进伊顿公学读书曾经被看作是一个“阶级声明”,但是现在,把孩子送进一所著名的公学只是证明孩子的父母每年愿意花费超过英国人平均年工资的学费让孩子进入一个相对更好的教育环境中,更容易进入一所好大学。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孩子之后的人生打拼,可能会比他的父辈们更加艰辛。

本文选自《不一样的中学》
贾冬婷 等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新书推荐
《不一样的中学》
贾冬婷 等 著

本文原文来自《三联生活周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