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科普】正确认识脑膜瘤健康宣教指南
【神外科普】正确认识脑膜瘤健康宣教指南
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虽然生长缓慢且大多数为良性,但其潜在的风险和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定义、症状、不同部位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患者心理护理等方面的知识。
脑膜瘤被称为“温柔杀手”,是因为它生长缓慢,且大多数为良性可以在大脑的任何部位生长,但最常见的是大脑凸面、静脉窦旁、颅底和脑干、桥小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侧脑室等区域。
在肿瘤较小时,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甚至是在颅脑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一旦脑膜瘤增大或压迫到周围的重要结构,它的“凶猛”本性就会暴露无遗。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癫痫、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其潜在的风险和影响不容忽视。
脑膜瘤依据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
- 大脑镰旁矢状窦旁脑膜瘤: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还可出现性格改变、情绪焦虑、肢体记忆力下降等异常改变
影像图片 仅供参考 不作为医学诊断使用
- 蝶骨嵴脑膜瘤: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瞳孔散大,眼压增高,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
影像图片 仅供参考 不作为医学诊断使用
- 鞍结节脑膜瘤: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
影像图片 仅供参考 不作为医学诊断使用
嗅沟脑膜瘤: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
桥小脑角脑膜瘤:以听神经瘤多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口腔一侧异常、视力重影等
岩骨-斜坡脑膜瘤:常表现为持续性头痛或间断性头痛
脑室内脑膜瘤: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脑膜瘤的治疗
临床中,患者被诊断为脑膜瘤,但是不想手术,但是也不能单纯做动态随访,就问:“通过吃药,可以控制脑膜瘤吗?”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脑膜瘤大多数都是良性病变,而且目前临床上并没有说针对脑膜瘤研发一种特定的靶向药,比如说让脑膜瘤患者通过吃药,来抑制肿瘤的生长,让脑膜瘤慢慢萎缩、消失,不再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不成立的,需家属和患者提高警惕,谨慎选择。
目前临床对于脑膜瘤的治疗,还是一旦发现,需要及时就医,听取专业神经外科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治疗才是最科学、安全的方法。
脑膜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脑膜瘤患者的精神压力很大,在此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十分重要。因此,理解并接纳这种病很重要,病人及其家属要与专业神经外科医生多沟通,了解有关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通过神经外科医生病人能较好地了解自身状况,并能较好地处理疾病所造成的困难。
其次,要对消极的情感做出正面的反应。消极情绪主要有焦虑、抑郁、孤独、恐惧等,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参加社会活动。
病人在生理及精神上都会受到极大的考验,家人及亲友的支持与鼓励,将增强他们克服病痛的信心。
与此同时,找对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也很关键,对脑膜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脑膜瘤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脑膜瘤WHO分级
1级脑膜瘤包括9个亚型,约占70%
2级脑膜瘤包括3个亚型,约占25%
3级脑膜瘤包括3个亚型,约占不到5%
【请结合最终术后病理结果】
脑膜瘤病理分型分级
- 内皮型脑膜瘤:最多见
- 纤维型脑膜瘤:常见类型,良性行为
- 过渡型脑膜瘤:较常见,常单发
- 沙粒型脑膜瘤:肿瘤内有较多矿化的同心圆和砂粒体
- 分泌型脑膜瘤:岩斜区、蝶骨翼多发
- 微囊型脑膜瘤:肿瘤细胞胞浆透明,被细胞外液体分隔成囊状、梭形或星状
- 移行型脑膜瘤:含多种类型脑膜瘤,又称混合型
- 非典型脑膜瘤:介于良恶性之间
- 间变性脑膜瘤:极少见,生长迅速,侵袭性强,又称恶性脑膜瘤
- 血管瘤型脑膜瘤:罕见类型,血供丰富
- 浆细胞型脑膜瘤:肿瘤富含淋巴细胞、浆细胞,青壮年多发
- 乳头状瘤型脑膜瘤:WHOIII级,好发于幕上,特别是大脑凸面及矢状窦旁,常见局部浸润、脑膜播散或颅外转移
- 横纹肌样型脑膜瘤:少见,有一定侵袭性,生长活跃
- 脊索瘤样型脑膜瘤:罕见,青少年多发,常伴贫血和发育障碍
-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相对罕见,椎管内和桥小脑脚区多发,侵袭性强,青少年多发,女性多发
【请结合最终术后病理结果或分子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