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火柴吗?它的盒子都列入世界五大收藏体系了
还记得火柴吗?它的盒子都列入世界五大收藏体系了
火柴,这个曾经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物件,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从古代的"发烛"到现代的安全火柴,从进口的"洋火"到国产火柴的普及,火柴在中国的历史演变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如今,虽然火柴已被打火机取代,但精美的火柴盒却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收藏艺术。
我国最早的火柴,出现在公元577年(南北朝时期)。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烛为业。”
文中的“烛”,即为“发烛”,就是原始的火柴。
当时的火柴将硫磺涂在小木棒上,可以将“阴火”引为“阳火”;
到了南宋时期,火柴已成为普及大众的商品,名曰发烛,俗名“粹儿”。
因为火柴头的黄磷有毒,渐渐被硫化磷取代。
可是,硫化磷火柴随时都可能自燃,而引发火灾,非常不安全。
1826年,英国人约翰·沃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商业化的摩擦火柴,称其为“摩擦灯”。
但是,它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还有待改进。
直到1844年,瑞典化学家古斯塔夫·埃里克·帕斯卡发明了安全火柴,大大提高了使用火柴的安全性,使火柴成为全球普及的日常用品。
我国到二十世纪初(清末年间),西式火柴通过外国商人进入中国市场,被称之为“洋火”,土名“洋取灯”。
这些“洋火”比传统的点火工具更为便捷,很快在国内的各个城市中流行开来。
各式外国生产火柴
随着国内对火柴需求的增加,聪明的国人开始琢磨,为什么我们不自己生产呢?
于是,中国的火柴制造业应声而起,上海、天津成为了火柴生产的重镇。
1879年,一个名叫卫省轩的人,在广东佛山市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名为巧明火柴厂。
双钱火花 巧明火柴厂
肥仔火花 巧明火柴厂
到了1900年,国内的火柴产业链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国产火柴品牌。
这些各式各样的火柴盒上,印着精美的图案。
这张糊在小小盒子上的招牌纸,既有中国的传统元素,也有新潮的风格,成为了当时流行的“掌上”艺术实用品。
那时,火柴的价格很便宜,两分钱可以买一盒,而一大包十盒只需两毛钱。
但是,供应有限,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凭本供应,无法囤货。
如果家里有人吸烟的话,火柴常常是不够用的。
在外面经常可以看到吸烟的人借火,就是借用别人的火柴点燃自己的香烟。
有时候一根火柴会给多个人点燃香烟,甚至有人会将一根火柴点燃五六支香烟,直到火柴烧手,才慌忙丢弃。
到了80年代,全国的火柴厂已多达150多家,进口洋火柴就成为了历史。
火柴,在中国流行了一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廉价的打火机取代了。
或许,在你的家中,也曾有过火柴的身影。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点燃炉灶的一瞬间,火光跳跃的美丽画面?
现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火柴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许多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并不容易获取。
他们的电力供应可能不稳定,随时都可能要用蜡烛来照明。
像打火机这样的点火工具虽然便宜,但在有些地方仍然不如火柴来得实惠和方便。
对许多老人而言,火柴因其简单直观的使用方式,相较于需维护的打火机,显得更易管理。
然而,随着现代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涌入,年轻一代会使用更便捷的点火工具。
因为,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是历史的潮流!
如今,精美的火柴盒已经成为收藏序列的一个部分,叫火花收藏。
历史上收藏火柴盒的名人有吸烟用打火机的胡适、跨界资深玩家钱化佛等。
收藏火花如同集邮一样,很讲究品相;
品相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火花的自身价值,也影响到参展的评分。
一个小小的火柴盒,在方寸之地,可以千变万化。
图片来源:网络
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独特的视觉再现博大浩瀚的大千世界,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或许,这颗微小的火花,能在黑暗中点燃希望的光芒,照亮心灵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