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哲学的生命意义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哲学的生命意义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其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义。从《易经》到《易传》,从庄子的"易以道阴阳"到现代学者的"体用不二",《周易》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哲学体系。本文将为您揭示《周易》哲学中的生命智慧,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原始经典,《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易传》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而《易经》虽然被视为"卜筮之书",但同样包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就是以《易经》为基础,经过《易传》发挥的哲学思想体系。
《周易》哲学的生命意义
历史回顾
最早从《周易》系统外对《周易》做出客观解释的是庄子,《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句话点明了阴阳是《周易》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而阴阳是有具体内涵的,包含生命的信息。
汉儒郑玄继承《易纬》的思想提出"三易"之说,即变易、简易、不易。这个解释长期以来具有经典性,其中的变易不仅是一个机械的物理变化,而且具有生命的生成、发展、变化的深刻意义。
朱熹在汉儒"三易"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易"之说,认为阴阳互相交汇、交合,产生万物。这与生命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如《周易》所言:"天地烟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提出了本末说,将"大衍之数五十,其一不用"中的"不用之一"视为本,这个本既涉及生成问题,也涉及本体论问题。程颐则进一步发展了体用论,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近现代学者熊十力提出了"体用不二"的观点,认为本体就是作用,作用就是本体,犹如大海和波浪的关系。冯友兰则将《周易》解释为宇宙代数学,强调其中的生命情感问题,特别是人生境界的探讨。
意义分析
《易传·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这句话直接将生与易联系起来,是对"何为易"的经典解释。生的观念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观念,而"生生之谓易"则强调了一个不断生成、创生的过程,即生命创造的过程。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将"生生"与"天德"联系起来,说明生命创造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创造。乾卦的"元亨利贞"被称为"四德",从时间和空间方面说明生命的意义,体现了生命存在与生命价值的统一。
天人关系是《周易》哲学的核心问题。郭店楚简《语丛》中提到"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周易》中"天地之心"的说法,后来被理学家解释为人就是天地之心,天地以生物为心,所生之物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因此人心有仁。
在《周易》的生命网络中,人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不仅要为天地立心,还要对自然界万物负有"裁成辅相"的历史使命,即理顺自然界的生态关系,辅助自然界完成生态系统,维护自然界的生命多样性。
现代意义
《周易》哲学的天人合一说虽属于前现代哲学,但其思想具有永久的价值,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面临生态危机的背景下,这种思想能够为人类提供重新调整与自然界关系的智慧,以减少或避免灾害的发生,使人类回到生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