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守护者:佛教天龙八部的神秘传说
天界守护者:佛教天龙八部的神秘传说
在佛教的浩瀚宇宙中,不仅有着无数修行者,更有着守护佛法的神秘生灵。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能力和使命,共同守护着佛法的安宁与和谐——它们被称为“天龙八部”。
“天”,指天神之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神性与力量,他们拥有非凡的能力,维护着宇宙的正义与秩序。“龙”,象征着神秘与权力,这些龙神们巡游于天际与大海之间,是雨水与河流的守护者,维系着世间的润泽与丰收。“八部”,指佛教八大护法神,包括天众、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和摩睺罗伽。
乾闼婆
【简介】印度神话中的天上乐师,帝释天属下的天神,负责雅乐。在印度教和佛教传统中,乾闼婆被描绘为半神半人的形象,具有超凡的音乐和舞蹈才能。
定义与属性:乾闼婆是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擅长演奏各种乐器,身上散发浓冽的香气,在印度神话中是服侍帝释天的乐神之一。
佛教地位:在佛教中,乾闼婆属于天龙八部之一,常在佛陀说法时演奏美妙的音乐,象征用音乐赞颂佛的功德和法力。
乾闼婆原是梵语“Gandharva”的音译。在印度神话里,他们是一群具有音乐和舞蹈才华的神灵,通常被描述为居住在空中楼阁或宝山之上,以食香气为生,身上散发浓冽的香气,因此被称为“香神”。乾闼婆不仅在印度教中有重要地位,在佛教中也广为人知。佛经中经常提到乾闼婆,尤其是在“天龙八部”中,乾闼婆作为护法神之一,常常在佛陀说法时演奏美妙的音乐。
天众
【简介】意又作天界、天道、天有、天趣等词。指六道之中,业报最殊胜的众生,或指其所居住的世界。有“天上者”或“尊贵者”的意思。
定义与属性:天众指的是居住在佛教宇宙观中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的诸天,他们的生活环境比人间优胜,寿命也长得多。
代表神灵:包括帝释天主、大梵天王等,这些神灵在民间常被称为神或天王。尽管天人享有极大的福报,但他们在寿命终了之后仍然会死亡并轮回。
在佛教中,天众虽然具有长寿以及超强的能力,但他们仍在六道之内,所以跟人一样有生死轮回,也有“天人五衰”的生命特征,故而继续修行以摆脱轮回进入涅槃境也是天众修习佛法的最终目标。
紧那罗
【简介】紧那罗,又名“乐天”,意为“音乐天”、“歌神”,似人非人,似天非天。佛教中紧那罗常见形象为“头有一角,人首鸟身”,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华严经疏卷五载其为天帝之执法乐神。大乘诸经中,佛说法之听众中常列其名。
定义与属性:紧那罗是专门演奏法乐的音乐家,其似人但头上多生出一只角,因此被称为“人非人”。他们善于歌舞,是帝释天的乐神之一。
佛教地位:在佛教中,紧那罗用美妙的音声表现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净化众生心灵。
在许多的东南亚国家,紧那罗的形象多为人头马身,或者马头人身的半神形象。他们居住在吉罗娑山上,是俱毗罗的伴神。
敦煌飞天壁画中的紧那罗,手捧排箫或怀抱琵琶是他常有的形象,加上汉传佛教与中式传统审美观念的融合,紧那罗与乾达婆作为飞天出现的时候,往往以身着华服的姿态飘逸而至。
摩护啰伽
【简介】大蟒蛇神,人身蛇头,又称作地龙,又叫:摩护啰伽、莫呼洛伽、摩休洛、摩伏勒等。摩呼罗迦为无足、腹行之蟒神。
定义与属性:摩睺罗伽是大蟒神,人身蛇头,原为腹行类,因聋呆无知反得道挽回前因,最终摆脱腹行类的命运而成为神祇。
象征意义:摩睺罗伽代表了通过修行和智慧,可以摆脱旧有的业障,获得新生和解脱。
在《维摩经略疏》中摩护啰伽是世间庙神之一,受人们供奉酒肉。其行为包含毁戒、邪谄与多嗔,少施舍,贪嗜酒肉,并因此堕为鬼神。其有较高的神灵等级,常与龙、夜叉等其他神祇并列。
尽管摩护啰伽的行为多有不轨,但是在佛教教义中却扮演着护法的角色,常常出现在寺庙壁画、雕塑以及密宗的法器上。
阿修罗
【简介】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直译为“非天”。传说,阿修罗三头六臂,易怒好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最后阿修罗族战败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
定义与属性:阿修罗具有矛盾的双重特征,男性极丑陋而女性极美丽。阿修罗王常常因为嫉妒与帝释战斗,他们拥有极大的权利和能力,但性格暴躁、执拗。
佛教故事:在佛教中阿修罗疑心很重,常怀疑佛陀偏袒帝释。他们的故事大多以譬喻形式出现,体现了阿修罗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据《观佛三昧经》记载,世界刚形成时从海水中生出的肉卵孵化出女怪,后产下毗摩质多罗,成为阿修罗始祖。根据《楞严经》阿修罗可分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分别属于鬼趣、人趣、畜生趣和天趣。
在古印度的历史中,阿修罗有这么四位著名的王:婆稚(勇健)、罗骞驮(吼声如雷)、毗摩质多罗(花环)和罗睺(覆障)。阿修罗一生爱争好斗,被世人视为恶神,不知道是不是上帝的惩罚,生出的男阿修罗多为丑陋,生出来的女阿修罗多为美貌。
迦楼罗
【简介】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佛经中称其为金翅鸟、妙翅鸟、顶颍鸟、食吐悲苦声等。一般来说,迦楼罗以人面鸟身、乌面人身或全鸟身形象出现。
定义与属性:迦楼罗是金翅鸟神,这种大鸟以龙为食,每天要吃一条龙及五百条小龙。其体内积聚诸毒,临终时上下翻飞七次,最后在金刚轮山顶自焚,肉身烧去后只剩一心。
象征意义:迦楼罗以龙为食象征着佛法对邪见和障碍的征服。
在印度史中,半人半鸟的迦楼罗是印度教中三位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的座驾。也曾被用于装饰泰国拉玛九世国王的权杖和皇室旗帜,后被作为泰国国徽使用,并象征着“被皇室任命”的含义。
夜叉
【简介】夜叉住于地上或空中,性格凶悍、迅猛,相貌令人生畏;是佛教的护法众神之一,半神。夜叉与罗刹同时从生主补罗私底耶或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又与罗刹不同,他们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
定义与属性:夜叉是佛经中的一种鬼神,首领有“夜叉八大将”、“十六大夜叉将”等。原本的意思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勇健等意义。
转变与护法:虽然人们常将夜叉视为恶鬼,但在佛经中,很多夜叉受佛教化转为护法善神,任务是维护众生界的安稳。
据《维摩经》记载:“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空虚,三、天夜叉也。”。在佛教概念里,夜叉具有强大力量的鬼神,可以管制人也可以伤害人,它们分为三类,分别居住在人间、空中、与天界。居住在天界的夜叉负责护卫天界的大门,受帝释天管辖,它们的首领是毗沙门天。
龙众
【简介】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
在佛经里,龙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印度神话和佛经中的龙与中国传说中的不同,印度的龙包括神格的蟒蛇、毒蛇等。
古印度人很尊敬龙,认为水中生物龙的力气最大,下雨是龙从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的。
定义与属性:龙众主要生活在水中,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相似但有所区别。佛经中提到了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等。
文化背景:古印度人认为龙能从天海中取水而洒下人间,下雨的现象即由此而来。
龙众,是古印度著名的那伽族(蛇神),今天东南亚部分国家依然保有蛇神崇拜的习俗。
在古老的吠陀文献中,相传那伽能够降雨,因而会给大地带来丰收,但如果遇到人类不恭敬的行为时,将会发怒或制造灾难。
在中国的汉传佛教中,那伽族等同于龙族,这是外来传说与本地文化融合的结果。今天许多佛教的故事中,经常会出现龙族的身影,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总结
看金庸的《天龙八部》,抛开剧情看历史背景,它反应了北宋末年中国政治动荡,民族矛盾突出。小说借用佛教的八大护法的属性,以情感、武侠和战争的冲突作为手法给世人阐述北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同时也触发世人对“命运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