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讲真,杭州是个巨大的MCN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讲真,杭州是个巨大的MCN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2/15/3066843_1147370520.shtml

杭州,这座被誉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城市,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运营着自己。从内容孵化到流量分发,从IP塑造到商业变现,杭州的每一步都暗含着MCN的底层密码。然而,在这场城市运营革命中,杭州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杭州:绕不开的“网红”生意

在互联网网红产业最盛行的时代,薇娅的谦寻、张大奕的如涵、罗永浩的交个朋友、微念……基本上你能数出来的头部MCN机构,都在杭州。毋庸置疑,做MCN,杭州是专业的。

先说内容孵化。MCN的核心能力是批量孵化差异化IP,而杭州则将整座城市打造成一个超级IP孵化器。以最近爆火的六小龙为例,他们如同MCN旗下的垂类达人,“六小龙”覆盖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硬核科技领域,每个企业都精准占据细分赛道。例如,DeepSeek以“低算力高性能大模型”成为AI界的“拼多多”,宇树科技则以人形机器人定义未来生活方式。此外,杭州的孵化逻辑不局限于单一企业,而是构建“企业-产业-城市”的IP矩阵。滨江区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未来科技城的数字生态,如同MCN的“达人孵化池”,通过政策扶持、资本输血(如宇树科技关键融资)和场景开放(如西湖区艺创小镇的房租补贴),形成“爆款IP”的规模化生产。

我们再看看流量分发。MCN通过多平台分发实现流量裂变,杭州则将线上线下场景整合为全域传播网络。一手是线上爆款制造机:从宇树机器人春晚走红到《黑神话:悟空》全球刷屏,杭州深谙“事件营销”之道。政府与企业协同策划“技术+文化”的传播内容,利用短视频、社交媒体实现裂变传播。一手是线下场景即内容:杭州将实体空间转化为流量入口。动漫节、音乐节等线下活动不仅是文化展示,更是内容生产的“直播间”。例如,钱塘江大潮与科技秀的结合,既塑造“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城市形象,又通过二次传播形成线上流量反哺。

当然也离不开政务服务的“隐形推手”——杭州的“一网通办”“亲清在线”等数字政务平台,以“全程无纸化”“零跑次”服务提升企业体验,“不打扰不添乱”“服务型政府”等等标签,这种“润物细无声”的高效服务本身成为城市品牌的最佳背书,吸引人们自发传播。

最后是商业变现,形成从流量到“留量”的生态闭环。MCN通过广告、电商实现流量变现,而杭州则将科技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经济动能。

一是产业协同变现:“六小龙”不仅自身创造价值,更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未将将会形成“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经济增益”的链条。

二是楼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高薪岗位吸引人才涌入,科技企业密集区域(如滨江、未来科技城)的楼市势必需求激增,在当下稳楼市的徐秋霞,形成“企业成长-人才集聚-住房需求”的正循环。

三是营商环境即变现资本:杭州以“全程不露脸,事办得漂亮”的政府服务(如余杭区“15分钟线上评审”落地企业),将营商环境本身转化为招商品牌。

MCN依赖机构与达人的分工协作,杭州则构建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共生模式。当下,舆论场上的杭州,本质是一场“城市运营革命”——它以MCN式的精细化运营,将政策、人才、技术、文化整合为可传播、可复制、可持续的品牌资产。当其他城市还在比拼税收优惠时,杭州已通过“服务口碑”“创新生态”构建起护城河。

杭州,冷静一点:“塔尖而底不厚”

现在,我们来泼点冷水。面对四面八方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也必然存在“捧杀”的潜在风险。媒体对杭州的过度聚焦可能掩盖其短板。毕竟,今天杭州的发展,远非十全十美。

杭州的产业版图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如同两条平行线——前者高歌猛进,后者步履蹒跚。当DeepSeek旋风席卷全世界;当《黑神话:悟空》的全球爆红让游戏科学站上世界舞台,当宇树科技的机器狗登上春晚引发惊叹,这座城市数字经济的繁荣表象下,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各自为战”的深层危机却值得警醒。这种“数字孤岛”现象不仅制约着杭州的产业升级,更可能动摇其“创新之都”的根基。

杭州产业“脱实向虚”一直被外界所诟病,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的一大突出短板,就是制造业比重偏低,“塔尖而底不厚”,实体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

回望杭州经济发展轨迹,曾经强调“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之后伴随新经济勃发,逐步转到“信息经济、智慧应用”的定位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杭州与许多城市一样遭遇“成长的烦恼”:2009至2013年,杭州市GDP增幅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一度退至最后一位。

彼时,与其他城市相比,当时杭州工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尤为突出:土地资源缺乏,节能降耗减排等制约压力不断加大,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和空间受限;生产要素价格大大高于武汉、成都、南京等城市。而且杭州与诸多工业城市相比,既缺乏重工业基础、大型港口,又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此情形下,延续原有发展模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几乎成为“天方夜谭”。站在城市命运的十字路口,杭州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才是实体经济的出路所在”,果断地把经济发展重点转移到信息经济上来。

2009年,杭州第二产业的比重一度高达50%,而在2010—2020年的十年间,杭州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已从47.8%一路下降至29.9%。在2023年,这个数字已经28.3%。也曾有从业人士戏言:“苏州、无锡、常州的工业企业都是一片一片的发展,杭州的企业却是一个一个的发展。”对于这个现象,有观点认为,杭州之所以能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是以压榨和减少工业发展为代价所换取的。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有力支撑,杭州的发展“塔尖而底不厚”。

不过,这种说法有失公平。杭州本身就是个土地资源比较紧张,民富水平又比较高的城市。在杭州直接开展一线的生产制造活动,面临土地缺,地价高,工资高,甚至杭州虽然作为沿海城市,但钱塘江江水太浅,没有航运价值,因而相较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更弱,杭州就更需要发展高端服务业,从而创造高端的就业岗位。

敏捷基因与厚重骨骼:一个都不能少

但从产业结构上看,杭州工业实力不敌数字经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在数字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的荣光下,杭州工业的失落却少有人问津,杭州的经济、产业已严重空心化。

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经济韧性不足,易受外部冲击。过度依赖数字经济与服务业,缺乏制造业“稳定器”,一旦遭遇互联网行业监管收紧或全球产业链波动,经济增速可能断崖式下滑。就业结构单一,

中低端岗位流失。制造业能提供大量中低端就业岗位,而杭州的就业高度集中于互联网与服务业。若制造业持续萎缩,城市人口吸引力将下降,实际管理人口规模难以匹敌深圳、武汉等制造业强市。

地产泡沫。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在向虚拟经济狂飙突进的过程中,互联网等产业集群和社会资本迅速推高了其房价,杭州市财政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加深。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杭州从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称霸全国土地市场,以每年2000多亿的出让金,蝉联全国第一,2021年土地出让金甚至突破3000亿元。2022年,杭州卖地收入排名全国第二,而当年杭州的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140%,位列全国第一。那时候的杭州,被称为土地第一城,也有人戏称为“卖地第一城”。

这当然不是鼓励城市没有条件硬上,而是要注重协同。协同的必要性,本质上是城市经济系统抗脆弱性的重构。纯粹的数字经济如同精密但脆弱的水晶宫,光鲜却易碎,2022年杭州互联网行业震荡引发的经济波动便是明证;单一的实体经济则像笨重的青铜鼎,稳固却迟滞,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阵痛犹在眼前。唯有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让城市既拥有数字技术的“敏捷基因”,又保持实体制造的“厚重骨骼”。

数字经济以及人工智能是时代给杭州的一份礼物,这座城市慷慨地接纳了它。杭州的崛起是政策引导、创新生态与市场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赞誉有现实基础,但需警惕“标签化”带来的发展盲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说:当身份和视角变得愈加单一而忽略其丰富的部分时,就会造成幻象和误解。

当前杭州六小龙爆火出圈,但是“六小龙”们是杭州未来的经济增长引擎,现在规模还很小,还没对庞大的杭州经济巨轮产生显著影响。杭州既有的经济驱动力电商,已经走了下坡路,同时杭州是也土拍大市、房地产大市,新旧动能转换之间经济增速也势必会受到影响。未来应在巩固科技优势的同时,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并通过更开放、多元的城市叙事,实现从“网红城市”到“持续创新生态”的跃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