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的一大经典 ——中国1915年在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精彩亮相
公共外交的一大经典 ——中国1915年在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精彩亮相
1915年,中国首次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参加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创造了多个第一:参展展品获奖数和获大奖数均名列第一,超过了东道主美国;中国展馆面积最大;参展展品数量第一,占博览会总数的一半;开展当天,参观中国馆的观众人数最多,包括美国总统、副总统。这一历史性的亮相,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实力,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外交启示。
公共外交的一大经典——中国1915年在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精彩亮相
2013年,笔者出任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在任期间,多次陪同中国访美客人参观旧金山艺术宫。我告诉他们,旧金山艺术宫是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中国馆旧址,当年叫万国博览会,现译为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辛亥革 命后的中国,在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精彩亮相(以下简称巴博会),出尽了风头,在所有参展国中,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参展展品获奖数和获大奖数均名列第一,超过了东道主美国;中国展馆面积最大;参展展品数量第一,巴博会参展展品20余万件,中国占了一半;开展当天,参观中国馆的观众人数最多,包括美国总统、副总统;由于中国在巴博会上的杰出表现,美国方面宣布将9月23日定为“中国日”。 巴博会结束后,所有国家展馆都撤除,美国唯独保留了独具艺术特色的中国馆。100多年了,中国馆以旧金山艺术宫的名义仍然屹立旧金山。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广东果酒、张裕葡萄酒等都是在旧金山获得国际大奖而扬名世界的。巴博会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参加世博会最成功的一届。中国参加巴博会,在世界博览会历史上,特别在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谋略性的例外
任何一届世博会,都以举办地命名,在伦敦举行,叫伦敦国际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叫上海世界博览会。1915年世博会在旧金山举行,为什么不叫旧金山世博会,而叫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呢?实际上,从1851年第一届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到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世界博览会己举办上百次,在旧金山举行的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至今为止唯一一届不以举办地命名的世博会。
旧金山是美国西北部的一座大都市,巴拿马是中美洲的一个国家,两个地方相隔数千里,为什么在旧金山举行的世博会要以巴拿马来命名呢?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境内,尽管运河不在美国领土上,但因一些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了美国长时间享有运河的开凿成果。在上个世纪,各国就开始了开凿运河的争夺,在运河开凿上,法国最先取得开凿权,但最终无功而返,美国罗斯福政府接着做出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成就了一个世界性工程。1903年,运河工程开工。1915年运河通航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运距离缩短15000公里,大大方便了东西方贸易往来,获益最大的是美国。1903年11月18日,美国利用强硬外交手段与巴拿马签订了《海布诺·瓦里亚条约》,仅以一千万美元代价谋取了在巴拿马开凿运河之权利和在约十六公里宽的运河区享有永久的租让权力,此后,在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大背景下,巴拿马为维护主权与美国进行了长达13年之久的艰难谈判,美国被迫在1977年9月7日与巴拿马签订了两项关于归还运河主权所属的条约,但条约仍规定运河永久中立,而且美国永远保有以武力维护运河所谓“中立”的权力。此外,美国还提出了23年的过渡期,美国由直接控制运河演变成了间接控制。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1914年称巴拿马运河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运河的开通,自然牵动着每个美国人的敏感神经,对于美国人甚至是全人类都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于是在旧金山举办的世博会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联系到了一起。为庆祝这一盛事,美国宣布将于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最早提出在旧金山举办世博会的构想者是一个叫鲁宾·海勒的旧金山大商人,加利福尼亚州政府赞助500万美元以示支持,发行金额相同的债权,并向联邦政府提出不使用联邦基金。 社会各界群众纷纷慷慨解囊, 到1911年,鲁宾·海勒为首,已筹集了17万美元作为举办世博会的基金,旧金山赢得159票而获得国会批准。1911年25日,塔夫脱总统指定旧金山为世博会举办城市。美国国会向世界各国政府发出邀请函,邀各国如期赴会。
大总统的支持
1912年初,旧金山富商罗伯特·大莱肩负游说中国政府组团参展的使命来到中国。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大莱来到南京,先后拜访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及外交总长王宠惠、司法总长伍廷芳、实业总长张睿等人。孙中山一口答应,局势稳定后将积极筹款,以政府名义组团参加巴博会。
数天之后,清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而美国政府则于1912年3月,以塔夫托总统名义,向中华民国发出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正式邀请书。袁世凯对此十分重视,将其作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件大事,马上派民国政府第一任财政总长陈锦涛等赴美,向美国表示中国愿意参赛,并且预定了展馆场地。当时中美尚未正式建交,可见袁世凯对此事的重视程度。10月24日,陈锦涛等到达会场,选择基地2万余方英尺,举行了中国馆奠基仪式,“美廷就近派遣陆军鸣礼炮21响,于时升五色国旗,并阅兵焉,以示敬也。”(屠坤华:《万国博览会游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7月,第159页。)美国以高规格的礼遇来表明其对中华民国参展的欢迎。1913年5月,当美国正式承认中华民国后不到半个月,袁世凯便表示,中国会参加巴博会,并决定由农商部筹备参赛事宜。
农商部对中国参加世博会的主持人进行了审慎的挑选,对主持人提出了六项条件,“一、通外国语言;二、有赛会经验;三、曾游历欧美;四、与外商接洽;五、有交际才能;六、识外交关系”。南洋劝业会是我国第一个国内博览会组织,陈琪是该会的发起人和主要筹办者,所以农商部举荐他为赴美赛会监督兼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局长人选。1913年5月24日,陈琪因“才识宏通,历游欧美”得到大总统袁世凯的任命。这一年陈琪35岁,他受命组团赴美参加巴博会并非偶然。陈琪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童子试和秀才考试都是第一名,但他放弃了传统的科举制,选择了新式学堂,通过3年学习掌握了英语。1904年,他作为清廷随员曾赴美国参加圣路易斯博览会,从这时起他便开始与博览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3年6月,中国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成立,陈琪作为局长,经一再努力,使北洋政府财政部终于同意凡巴博会中国参展品一律免于征税;交通部也作出了让步,规定所有参展物品的车船运费一律以七折收取。
1914年11月1日,中国“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改为中国“巴拿马赛会驻美监督处”,陈琪担任总监督,中国参展代表团正式成立。直隶、山东、浙江三省的参展代表作为中国代表团的“先遣团”,登上开往美国的轮船。 1914年12月6口,历经一年半的筹备后,中国赴巴拿马博览会代表团奔赴大洋彼岸。 这时,巴拿
马运河已经开通。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颠簸,12月29口,40余位中国代表团成员连同第一批400箱参展物品到达旧金山。第二批1400箱物品1915年1月29日才到达旧金山。
1914年5月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便开始讨论中国实业团赴美参展事宜,团长为全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振勋,中国实业团赴美 ,受到美国热情接待,“美国招待外宾,从无如斯之盛也。”陈琪在总结考察团访美旅行时感言:“优礼之隆,为近今所罕见,亦国际上之一荣幸也。”美国劳动部还就中国参展人员进出美国旧金山口岸所应享有的优待权做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其不会受到歧视性待遇,对前来观会的华人所应受到的礼遇,也作出相应规定。
历史性的启示
1915年2月20口中午12时,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正式开幕。巴拿马博览会会址选在美国旧金山海湾的陆地,占地625英亩,会场的出入口设有“朝阳”“夕阳”二门,上面用英语刻着各国格言,代表中国的是《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整个开展期间的参观人数共计有1900万人,最终还盈利240万美元。博览会开幕当天接待了近22万名观众,其中,当天到中国馆参观的人数达8万人之多。整个博览会期间,到中国馆参观的人数达到200万。中国实业界还组成了一支“赴美赛会观光团”,山东张裕酒业的创始人张弼士带队到美国“取经”,一时间有“满城尽说世博会”之势。整个博览会共评出25527个获奖产品,实发奖章20344块,奖状25527张。中国展品获奖章1218枚,其中大奖章57枚。两项均列所有参展国之首。中国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湖南、湖北、福建七省的茶叶分别得到一枚大奖章,丝织类产品也得到了大奖章10枚。
中国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博得头彩,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启示:
——细节决定外交的成败。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的酒瓶子外貌丑,都是土里土气的褐色陶罐,此外所有酒类都被安置在农业馆,结果这些夹杂在棉花、大豆中间的陶罐长时间无人问津。为了扩大中国酒类的影响,陈琪提议将酒类从农业馆移到参观人气旺盛的食品馆。这一天,工作人员在移动酒类的过程中,不小心摔破了一罐酒。这个摔碎的酒坛里装的正是茅台酒,其散发出来的酒香,引得过往的游客纷至沓来、啧啧称赞。陈琪见状,计上心头,当即让大家取几个空瓶子,敞开盖子,并把酒倒入其中,供人品尝,结果中国农业馆前一下子热闹起来。就这样,原本名气不大的茅台,在博览会获奖,从此扬名中外。
——钱少也能成就外交大事。当时,日本也在积极准备参加此次巴拿马博览会,已于一年前筹办,特备600万元经费,欲与中国竞争丝茶两业,以百余万元专事筹备两项出品。但中国参展的190多万元经费预算,在财政部和农商部“节节议减”之后,被压缩到70万元,拿到事务局手里的只有61万元,只有日本筹备经费的十分之一。这时陈琪又得到消息,实业总长张睿传来“口谕”,中国馆建筑的包工费在原有基础上减去十分之六,只给国币9万元。由东道主提供场地、参展各国自主建造政府馆是世博会的惯例。中国馆的选址虽然不错,但因在旧金山海滩上,工程造价上去了不少,陈列费用一项就需要10万元以上。陈琪两次致电北洋政府请求增加预算,都被驳回,他又托人写信给在总统府工作的哥哥,希望能将问题报告给袁世凯,但始终没得到答复。陈琪只能“量米为炊”“相地度材”。但中国特色浓郁的布展方式却赢得当地媒体不少好评。 日本经费是中国十倍,但中国获奖数远超日本,日本在丝茶方面想挤占中国产品市场份额的企图也没有成功。
——对外交往,防人之心不可无。 美国不乏对华友好人士,但也一直有些人时不时要算计一下中国。旧金山巴博会也出现了一次侮辱中国的“华埠地狱”事件。美国人投资的一家公司,冒牌开设了一个中国馆,以“华埠地狱”作为主题,馆中展示的是晚清时中国男人蓄辫子、女人裹脚、一夫多妻、吸鸦片、赌博、开妓院、监狱酷刑等不良现象,攻击中国是所谓“人间地狱”。对美国人开设的这家“山寨”中国馆,陈琪作为中国总监督知道后非常震怒,立即致函美国主办会长摩尔,要求其停办,在陈琪和爱国侨胞的压力下,摩尔第二天亲往察看,并当即加以封闭。
——公共外交并非可有可无,公共外交可以促进经济外交。国际博览会既是公共外交的载体,更是经济外交的平台。国人早期鄙视博览会,认为其重在“炫奇”,随着参展次数的增多,开始意识到其中还有“商战”意义,并逐渐转变态度,重视起来。谋求商业利益与促进联络邦交并驾齐驱,成为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两大目的之一。通过参展,中国的产品得以更多地走向世界,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巴拿马博览会后,中国对美国出口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1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即较头一年增加6000万美元,其中丝绸出口额14000万美元,茶叶1800万美元,桐油1120万美元”,当时,一辆福特牌T型轿车售价为3万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一年就增加6000万美元,价值等于2000万辆轿车,这是一个天文数字。正因为如此, 人们说巴博会“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文原文来自1915ppies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