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鼬:一种常见的鼬科动物
黄鼬:一种常见的鼬科动物
黄鼬(学名:Mustela sibirica),别名黄狼、鼬鼠、黄鼠狼、黄皮子,为食肉目、鼬科、鼬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日本、韩国、朝鲜、老挝、蒙古、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等地。黄鼬多栖息于平原、沼泽、河谷、村庄、城市和山区等地带。与多数鼬科动物一样,体内具有臭腺,在遇到威胁时,可以排出臭气,起到麻痹敌人的作用。黄鼬的毛皮可制成裘皮大衣,但夏皮质量不高,入冬后的大雪、小雪时节的皮最为昂贵。被称为狼毫的毛笔、水彩油画笔,就是它的尾毛制成的,因周身棕黄或橙黄而得名。是谚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主人公。实际黄鼬很少以鸡为食,它大量捕食鼠类,是害鼠的天敌。据统计,1只黄鼬每年可吃1500-3200只老鼠。
科目分类:鼬科
生存环境:丛林
颜色分类:橙色_黄色
性情分类:野性
最大体型:40cm
毛型长度:中等
寿命年限:12年
适宜温度:18℃±8℃
食物饲料:肉食
黄鼬形态特征
头体长28-40cm,尾长12-25厘米,体重0.3-1.2kg。体形中等,身体细长。头骨狭形,顶部较平,颈较长。耳壳短而宽,稍突出于毛丛。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冬季尾毛长而蓬松,夏秋毛绒稀薄,尾毛不散开。背毛略深,腹毛稍浅,四肢、尾与身体同色。鼻基部、前额及眼周浅褐色,略似面纹。鼻垫基部及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四肢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锐,趾间有很小的皮膜。共有12个亚种。
黄鼬生活习性
夜行性,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活动频繁,有时也在白天活动。通常单独行动。善于奔走,能贴伏地面前进、钻越缝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树和墙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隐藏在柴草堆下、乱石堆、墙洞等处。嗅觉十分灵敏,但视觉较差。性情凶猛,常捕杀超过其食量的猎物。
黄鼬饲养方法
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寿命为10-20年。
黄鼬雌雄分辨
雄兽的阴茎骨基部膨大成结节状,端部呈钩状。雌性小于雄性1/2-1/3。
黄鼬繁殖方式
每年3-4月发情交配。怀孕后期的雌兽行动谨慎、缓慢。雌兽妊娠期为33-37天。通常5月产仔,每胎产2-8仔。初生的幼仔全身被白色胎毛,双眼紧闭,侧身躺卧。9-10月龄达到性成熟。雌兽妊娠期为33-37天。通常5月产仔,每胎产2-8仔。